关于中古音的分期,学界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中古音指魏晋南北朝至宋代的汉语语音系统。王力《汉语史稿》将汉语语音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4个时期。其中的中古期从4世纪到南宋前半期的12世纪。中古音的时间跨度很长,语音变化非常大,因此,其内部还可以再分成若干时期。王力《汉语语音史》将隋至中唐划为一个时期、中唐至五代划为一个时期,宋代为一个时期。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唐代李涪《刊误》:“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下之中,禀气特正。”“洛下”“东都”都指古代的洛阳,这些文献反映隋唐时期的共同语音系应该是洛阳音。宋朝建都汴梁(今开封),地理上跟洛阳接近,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其共同语语音也应该是以洛阳为代表的标准音。
传统音韵学是以三十六字母和《广韵》作为材料去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字母代表古代的三十六个声母。唐朝僧人守温制定三十字母: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来疑、精清从、审穿禅照、心邪晓、匣喻影。宋人增加为三十六字母,其反映宋朝初期的声母系统。宋人三十六字母是:
全清 | 次清 | 全浊 | 次浊 | 清 | 浊 | |
牙音 | 见[k] | 溪[kh] | 群[g] | 疑[ŋ] | ||
舌头 | 端[t] | 透[th] | 定[d] | 泥[n] | ||
舌上 | 知[ȶ] | 彻[ȶh] | 澄[ȡ] | 娘[ȵ] | ||
重唇 | 帮[p] | 滂[ph] | 並[b] | 明[m] | ||
轻唇 | 非[pf] | 敷[pfh] | 奉[bv] | 微[ɱ] | ||
齿头 | 精[ts] | 清[tsh] | 从[dz] | 心[s] | 邪[z] | |
正齿 | 照[tɕ] | 穿[tɕh] | 床[dʑ] | 审[ɕ] | 禅[ʑ] | |
喉音 | 影[ø/Ɂ] | 喻[j] | 晓[x] | 匣[ɣ] | ||
半舌 | 来[l] | |||||
半齿 | 日[ȵʑ] |
三十六字母跟三十字母相比,有以下不同:一是总数多了六个,唇音多了轻唇音“非敷奉微”,反映三十字母时期还没有这组声母;舌音多了一个“娘”母,齿音多了一个“船”母,船禅不分,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古时期船禅二母可能是不分的;二是用字不同,如三十字母的“不芳”,三十六字母作“帮滂”;三是字母的排序不同,三十字母排得杂乱无序,三十六字母则是按照五音和清浊排列的。
关于三十六字母的音值构拟,各家对帮组、非组、精组、端组、见组、照组和来母的音值的意见比较一致,有分歧的是知组、晓匣二母、日母和影母。舌上音知彻澄娘有的学者拟作舌面前的塞音和鼻音,有的学者拟作舌尖后的塞音和鼻音。喉音晓匣二母有的学者拟作舌根音[x][ɣ],有的学者拟作喉音[h][ɦ]。日母有的拟作卷舌鼻音[ɳ],有的拟作舌面鼻音加摩擦的[ȵʑ]。影母有的学者拟作纯的零声母,有的学者拟作喉塞音[ʔ]。
传统音韵学把《切韵》音系作为中古音系的代表,但对于《切韵》音系的性质即《切韵》反映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期的语音系统目前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这个问题又包括3个层面:《切韵》音系是否是单一音系、《切韵》音系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语音系统、《切韵》音系反映的是什么地方的语音系统。有些学者认为《切韵》音系是单一音系,即代表的是隋唐时期某一个地方的语音系统,其中有人认为代表隋代的吴音,有人认为代表隋唐时期的洛阳音,有人认为代表隋唐时期的长安音;有人认为《切韵》是一个综合音系;有人认为《切韵》基本代表一时一地之音,但吸收了一些方音和古音成分;还有人认为《切韵》音系代表的不是隋唐时期的语音,而是南北朝时期的语音。完全依靠《广韵》(《广韵》虽然由宋朝人编撰,但音系跟《切韵》一脉相承)去研究中古音是不行的,因此,学界还利用其他材料去研究中古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这些材料包括:①反映中古语音的韵书。如金人韩道昭的《五音集韵》。②反映中古音的韵图。如宋代的《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和元代的《切韵指南》。③中古时期的韵文。即当时的诗、词、戏曲等韵文。④中古时期的音书和字书中的音切材料,这些材料往往能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如隋代曹宪的《博雅音》、唐代何超的《晋书音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的《一切经音义》、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五代朱翱给《说文系传》做的反切注音以及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的反切注音都是学界用来研究中古各个时期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⑤中古时期的对音材料。这一时期的梵汉对音、藏汉对音、朝汉对音、日汉对音和越汉对音材料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材料。此外,在其他文献中也有一些反映中古音的语音材料,如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李涪《刊误》。
学界对中古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都有了深入的研究,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不同意见:①轻重唇音的分化时代和演变过程。有些学者认为《切韵》音系已经分化出轻唇音,有些学者认为《广韵》音系轻重唇不分。②舌头舌上音的分化。有些学者认为《切韵》音系已经分化出了舌上音,也有学者认为《切韵》音系还没有舌上音。此外,知庄章三组声母在中古时期的分合情况、船禅两母在中古时期是否不分、入声韵尾在中古时期的演变情况、“支思”韵的产生、入声调和入声韵的消失过程、全浊声母的清化过程等问题也是研究中古音的人经常关注的问题。
见今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