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学者马杏垣等将那些受逆断层控制的盆地称为“压陷盆地”,并将它视为“裂陷盆地”的对应物。这类盆地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为地壳或岩石圈的缩短变形,因而也可称为“收缩型盆地”。从形成机制看,该类盆地是在挤压作用下断层上盘上升并引起下盘发生挠曲变形而形成的,故得名挤压盆地。这些盆地与主控断裂一起共同组成区域发震构造,如中国河西走廊由受祁连山北缘逆断裂系控制的前陆盆地带,从北向南由酒西、酒东、民乐和武威等前陆盆地组成,历史上曾在这些盆地及其邻近地带发生过1927年古浪8.0级地震、1932年昌马7.6级地震、1954年山丹7.2级地震以及公元180年高氏地震、公元1609年红崖子地震。
该类盆地的形成与板块之间的相互聚敛运动和板内挤压的构造环境有关,可分以下四类:①与板块B型俯冲作用有关的挤压陷盆地:主要包括海沟、斜坡、弧前和弧后地区由挤压作用形成的盆地。②与板块碰撞作用有关的挤压(挠曲)盆地,主要包括残留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等。③与克拉通内部挤压环境有关的挤压盆地,克拉通板块内部受到挤压作用可以使原先的地缝合带或古俯冲带再次活动,或使统一的克拉通破裂,发生板内造山,这一构造过程中也能形成一些由大型逆冲断层带控制的挤压(挠曲)盆地;在克拉通内部或远离造山带主体的山前地区,由逆断层A型俯冲可形成压陷(挠曲)盆地,它可以与前陆盆地相邻,且构造方向和发育历史可以与前陆盆地类比,显示出其亲缘关系。④板块内部受到挤压作用时地壳也可以产生大规模的褶皱变形,背斜核部相对隆升遭受剥蚀,向斜核部相对沉降形成沉积盆地,这种盆地也属于压陷盆地的一种,可称为褶陷盆地或构造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