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存在铀-238、钍-232、铀-235天然放射性系列,以及一些不成系列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如钾-40、铷-87等。天然岩石含有天然放射性元素,但各类岩石矿物组分和结构构造不同,其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有明显不同。放射性核素在岩石中的平均含量因所处地域不同、地球化学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放射性核素在岩石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①与岩性有关。一般情况下,岩浆岩中放射性核素平均含量有明显差异。酸性岩浆岩(如酸性花岗岩)中平均含量最高,而超基性岩中平均含量最低。随着岩石酸性减弱,二氧化硅含量减少,放射性核素平均含量逐渐降低,详见表1。
核表 | 超基性岩 | 基性岩 (玄武岩) | 中性岩 (闪长岩) | 酸性岩 | |
富钙 | 贫钙 | ||||
238U | 1×10-3 | 1 | 1.8 | 3 | 3 |
232Th | 4×10-3 | 4 | 7 | 8.5 | 17 |
40K | 4.8×10-3 | 1 | 2.8 | 3 | 5 |
87Rb | 6×10-2 | 8.4 | 27.6 | 30.6 | 47.3 |
沉积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变化范围较大。泥质页岩中的铀含量最高,而碳酸盐类沉积岩中的铀含量则最低。一般来说,铀含量与砂岩的成分有关,详见表2。
核表 | 页岩 | 砂岩 | 碳酸岩 | 黏土 |
238U | 3.7 | 0.45 | 2.2 | 1.3 |
232Th | 12 | 1.7 | 1.7 | 7 |
40K | 3.1 | 1.3 | 0.3 | 3 |
87Rb | 39 | 16.7 | 0.8 | 30 |
变质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与变质前原岩的物质成分、放射性元素的平均含量及变质过程有关,如白色大理岩——汉白玉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很低。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平均含量主要与成土母质(风化前岩性)有关,其次与局部地球化学特性有关。
②与地质年代有关。岩石中放射性核素平均含量与岩体形成的地质年代有关,地质年代越新,平均含量越高;地质年代越老,平均含量越低。这是因为放射性核素含量因自发性衰变而逐渐降低。中国南方大面积出现的花岗岩为地质年代较新的燕山期花岗岩,所以放射性元素平均含量很高,详见表3。
岩体时代 | ω(u)/10-6 | ω(sio2)/10-2 | ω(k2O)/10-2 |
加里东早期 | 1.9 | 70.00 | 3.04 |
加里东晚期 | 0.85 | 71.25 | 4.42 |
印支期 | 4.19 | 73.03 | 4.18 |
燕山早期 | 5.93 | 74.25 | 4.64 |
燕山晚期 | 8.34 | 74.45 | 4.44 |
③与岩相和岩带有关。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矿物,因此在一个岩体的不同相带,矿石的粒度和颜色有一定差异,其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岩体的过渡相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在中间相和边缘相则较低。
除铀矿石外,不同矿石中铀含量差异很大。与铀共生或伴生的矿石中铀含量偏高,如磷酸岩中铀含量高,白云鄂博稀土矿中铀和钍含量都较高。
岩石放射性特征是放射性勘查方法应用的地质基础,是应用伽马能谱方法进行地质填图的地质、地球物理基础。铀和钍都是微量元素,在自然界服从正态分布,应使用统计学理论分析和研究其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