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构造地质学 . 板块构造理论 . 大陆边缘 . 活动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条目作者李三忠

李三忠

最后更新 2024-12-05
浏览 275
最后更新 2024-12-05
浏览 27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俯冲、消减所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又称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俯冲消减大陆边缘。

英文名称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又称
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俯冲消减大陆边缘
所属学科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活动大陆边缘是地球上火山和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也是地球上地形高差最大、热流值变化最急剧、重力负异常最显著的地带,因此活动大陆边缘具有独特的沉积、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发育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系统的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和仅发育海沟-火山弧系统的南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从大洋到大陆具有大洋—海沟—非火山外弧—沟弧间隙(包括弧前盆地)—火山弧—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活动大陆边缘的不同部位的主导作用不一样。

岛弧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图解式剖面岛弧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图解式剖面

海沟是俯冲洋壳开始下插的地方,深海沉积物堆积,受俯冲作用的影响,沉积物保存不完整并发生强烈变形。从它上面刮削下来的深海沉积物和洋壳碎片组成混杂堆积,聚集在仰冲板片并形成非火山外弧。下插的洋壳板块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上涌到浅表形成火山弧。火山弧和非火山外弧之间为弧沟间隙。如果火山弧叠加到大陆边缘之上,则成为陆缘弧,如南美安第斯山。在陆缘弧的后面由于褶皱、逆冲断层的作用形成以陆相、三角洲相和浅海相碎屑沉积为主、陆壳基底的弧后前陆盆地,构成安第斯型的沟-弧-盆体系;这类陆缘的俯冲带倾角一般较缓(30°)。如果火山弧位于大洋内,则成为洋内岛弧,如琉球岛弧、菲律宾岛弧等;由弧后扩张作用形成弧后盆地,如日本海、南海等,弧后盆地基底为洋壳或洋陆过渡壳,发育浊流沉积,大陆提供比较成熟的碎屑物质,岛弧提供大量火山碎屑特别是凝灰质物质,从而构成西太平洋型的沟-弧-盆体系;这类陆缘的俯冲带倾角一般较陡。在地质体中准确识别古俯冲带、混杂体和火山弧的展布,及其配置、时代和演化等,对重建地质时期活动大陆边缘至关重要。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