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底磁异常条带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对于这种磁异常条带的成因,有人认为这是洋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引起的,但这种观点不能解释磁条带分布的规律性,也与当时所获得的海底地质资料不吻合。
1963年,英国学者F.J.瓦因(F.J.Vine)和D.H.马修斯(D.H.Matthews)基于海底扩张学说和地球磁场倒转理论,对海底磁异常条带作了极为成功的解释,提出了海底磁异常条带成因模型。海底磁异常条带成因模型认为,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高温的地幔物质不断沿大洋中脊轴部上涌冷凝形成新的海底,当它冷却经过居里温度时,新生的海底玄武岩层便会沿当时地磁场方向磁化;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继续不断地形成新的海底;如果某个时候地磁场发生转向,则这时形成的海底玄武岩层便在相反的方向上被磁化。这样,只要地磁在反复地转向,海底又不断地新生和扩张,那就必然会形成一条条正向和反向磁化相间排列、平行洋脊对称分布的磁化条带。20世纪60年代末,“深海钻探计划”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并进一步推动了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
洋底磁异常条带大致平行于洋中脊轴线延伸,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并对称地分布于大洋中脊两侧,单个磁异常条带宽约数千米到数十千米,纵向上延伸数百千米以上而不受地形影响,在遇到洋底断裂带时被整体错开。正、负磁异常条带相间排列,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中频繁发生的地磁倒转现象(见图)。同位素测年表明,靠近洋中脊磁异常条带的岩石较远离洋中脊磁异常条带的岩石更年轻。磁异常条带的宽度与海底扩张速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