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测绘学 . 〔综论〕 . 〔现代测绘及通用测绘技术〕 . 谷歌地球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digital city geospatial framework/
条目作者李成名

李成名

最后更新 2024-12-05
浏览 115
最后更新 2024-12-05
浏览 11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城域范围地理信息数据及其采集、加工、交换、服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设施、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总称。

英文名称
digital city geospatial framework
所属学科
测绘学

通过有效整合多源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为各类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社会经济信息的集成、共享提供权威、统一的空间基础平台。

地理空间框架一词,最早出现于2004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2006年国家测绘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的《关于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明确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意义、原则、目标和内容。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五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地理空间框架的构成图1 地理空间框架的构成

是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包括测绘基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其中,测绘基准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和深度基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数字栅格地图数据;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包括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和三维景观数据等;管理系统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维护与分发;支撑环境是支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系统。

是地理空间框架共建共享的关键,包括目录与元数据、专题数据、管理交换系统和支撑环境。其中,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目录是基于元数据面向不同类型需要生成的树形结构信息,用于展现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专题数据是由行业部门或单位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在业务数据基础上整合形成的可用于共享的数据,以扩展图层的形式提供服务;管理交换系统实现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和专题数据的管理以及相互之间交换;支撑环境是支持目录与交换体系运行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系统。

是地理空间框架应用服务的表现,包括地图与数据提供、在线服务系统和支撑环境。其中,地图与数据提供是指以离线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模拟地图,或者借助硬盘、光盘、磁带等存储介质通过硬拷贝对外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线服务系统满足用户在线获取与应用地理信息,快速分布式构建其专题系统的需求,以在线地图、标准服务接口、应用开发接口和运维管理等应用模式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支撑环境是支持公共服务体系运行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系统。

是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服务的支撑和保障。其中,在政策法规方面,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规划、设计、建设与应用应遵守国家统一制定的基础地理信息分级分类管理、使用权限管理、交换与共享、开发应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在标准体系方面,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应执行正式颁布的有关要素内容、数据采集、数据建库、产品模式、交换服务、质量控制和安全保密处理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或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在组织协调方面,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应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的组织协调机构,组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实施,建立健全更新与维护的长效机制,推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共享、应用与服务;在运行维护方面,是指依托市(县)测绘主管部门,成立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运行与维护的专门机构,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落实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更新计划,及时解决运行中的问题,保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持续更新和长期服务。

可以归纳为一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一平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3~5个典型示范专题应用系统和一套更新维护推广的长效机制。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是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组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中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目录与交换体系全部内容和公共服务体系中在线服务系统和支撑环境共同组成。三者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地理空间框架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之间的关联关系图2 地理空间框架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之间的关联关系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纵向与国家、省区地理空间框架互通,横向与各行业部门专题系统互联的城市信息化空间基础平台,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力地促进地理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城市信息化建设,而且是将测绘工作直接与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服务于各级政府,对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应急处理、公共服务以及科学决策等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011年5月23日,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视察中国创新基地,充分肯定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成就,认为“数字城市建设有些方面已经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有力地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升了政府形象。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有334个地级城市和475个县级城市完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立项,其中262个地级城市和166个县级城市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计划建设典型示范专题应用系统5630个,其中完成3592个、在建2038个;典型示范专题应用系统涉及国土、规划、公安、环保、交通、卫生、旅游等领域。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实现了市(县)域地理信息数据政府主导、专业部门建设、各部门共享和应用的目标。

  • 李维森,李成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理论与方法.北京:测绘出版社,2015.
  • 李维森.浅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的创新.测绘通报,2011,(9):1-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