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生于瑞士巴塞尔。1904~1908年在伯尔尼、柏林、蒂宾根和马堡接受神学教育,深受当时流行的自由主义神学影响。1908~1909年在马堡《基督世界》期刊担任编辑助理。1909~1911年,在日内瓦的加尔文宗德语教会做牧师实习。1911~1921年,在瑞士阿尔高的萨芬威尔一个工人和农民的教会任牧职十年,因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而被称为“萨芬威尔的红色牧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巴特的思想发生转折,巴特的自由主义神学老师们支持战争的态度给他带来了极大冲击,迫使他开始在神学和政治上寻找新的立足点。1916年他开始自己注释保罗的《罗马书》,1919年《罗马书释义(第一版)》一经出版,即在神学界引起轰动,此书使从未读过博士、从未写过教授资格论文的巴特直接获得了德国格丁根大学的荣誉教授职位(1921~1925)。1919年,他还参加了在德国塔门巴赫举办的会议,并发表了题为《社会中的基督徒》的演讲,这篇演讲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神学文献之一。1922年,巴特和神学家F.哥加尔滕(Friedrich Gogarten,1887-01-13~1967-10-16)、G.墨尔兹和E.图尼森(Eduard Thurneysen,1888-07-10~1974-08-21)一起创办了杂志《时代之间》(Between the Ages),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辩证神学家的圈子。在此后的十年间,这本杂志及其引领的辩证神学运动主导着当时的神学讨论。1922年,更为后人所熟悉的、与第一版差异甚大的《罗马书释义(第二版)》经巴特逐字修改后出版,它被视为辩证神学的重要文献。巴特在这本书中以聚焦《圣经》“实事”的释经反对历史考证释经学,以专注复活的基督论反对启蒙以来新教强调的作为道德楷模的耶稣的人格,以从终末论而来的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反对实践神学沦为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和阐释。此书并非仅强调“上帝和人之间质的无限区别”,而是展现了巴特对启蒙以来新教神学多层次、多面向的批判和重建的愿望。
1925~1930年,巴特转任明斯特大学系统神学和新约释经学教授;1930~1935年,又出任波恩大学系统神学教授。1933年1月A.希特勒掌权后,巴特拒绝在课堂行纳粹礼。1934年5月31日,德国新教教会的部分代表在乌伯塔-巴门举行的认信教会大会上公开发表了简称为《巴门宣言》的神学宣言,反对受纳粹思想影响的德意志帝国教会,巴特是宣言的重要起草者。宣言的第一条认为只有耶稣基督,而不是帝国教会主教的“权威”、希特勒的元首“形象”能够成为教会宣讲的源头,这体现了巴特此阶段神学聚焦于基督论的鲜明特色。但宣言并没有直接对犹太人受迫害问题发声。巴特晚年承认,是D.朋霍费尔同时期的文章唤起了他对犹太人问题的关注。1935年,波恩大学强制巴特退休,但他旋即接受了巴塞尔大学的聘任,出任系统神学和解释学教授。
《教会教义学》的写作贯穿于巴特学术生涯的第三阶段。从1932~1967年,这部包含12册、逾9000页的神学巨著先后出版了4卷、12分册:第一卷上帝之道,教会教义导论;第二卷上帝论;第三卷创造论;第四卷和解论(部分)。可惜由于身体原因,巴特未能完成第四卷第四册和第五卷救赎论的写作。全书最能体现巴特盟约神学特色的是第二卷第二册论上帝的恩典拣选和第四卷的和解论。在这几册中,巴特充分探讨了上帝的自由和人的自由,并提出自由并非近代以来哲学和神学思潮中将人绝对化或超人化的倾向,而体现在为了世界的上帝自由地与人立约,以使人成为更好的人。而巴特兴建如此浩大的教义学工程,并非试图对《圣经》和启示做生硬的教条式理解与背书。他自知理性的界限,但仍然愿意带着“知识与良知”对神学(特别是其结构)进行充满自由精神的探索。在此意义上,《教会教义学》是自宗教改革以来新教神学的又一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