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化过程可以是对短期或不连续事件作出的调节,如登山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对高海拔环境的生理调节;也可以是对环境周期性循环的调节过程,如哺乳动物夏季的脱毛现象。
驯化对应的英文为acclimatization和acclimation,前者曾多指生物对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驯化,后者则指生物对人为影响或实验室条件变化的驯化,但现在这两个词被广泛认为是同义词。驯化也曾与驯养(domestication)同义。
驯化曾与适应或适应性(adaptation)近义而没有明确的区分。但现在已区分使用:适应是跨生物世代的、随长期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可遗传的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是不可逆的;而驯化通常在同一个体中发生的,常常是可逆的变化。此处“可逆”是指当环境恢复时,驯化性状能重新出现或回到驯化前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驯化了的器官或组织结构本身复原。例如,从强光到弱光,新叶驯化后变薄;再恢复到强光下,此薄叶通常不能变厚。
对同一环境因子不同方向的变化,驯化过程与机理可能不同。例如,连续或间断经历低温可以提高耐寒性的冷驯化(cold acclimation),而非致命高温经历可以增强抗热性的热驯化(thermal acclimation; heat acclimation);两者都是温度驯化(temperature acclimation),但机理不同。对水环境的驯化有淹水驯化(flooding acclimation)和干旱驯化(drought acclimation)等。完成驯化的生物有可能在本应致命的逆境中存活。
驯化过程中存在着基因调控,如高温诱导合成的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和低温胁迫下的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的形成过程。也有人运用驯化进行抗性突变体的分离和鉴定,用分子探针技术等方法确定驯化过程的抗性基因。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可以提高人们对驯化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