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双层力学模式由R.H.西布森于1977提出,认为断层由上层脆性断裂段和下层韧性变形段组成的。随着深度的增加,断裂带内的长英质断层岩的结构和构造随温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变化,大致可分为碎裂岩系列和糜棱岩系列。在地下10千米范围内,长英质岩石以脆性变形为主,形成碎裂岩系列,如断层泥、断层角砾岩、碎裂岩、超碎裂岩和假玄武玻璃等。其中1000~4000米以未固结的碎裂岩为主,4~10千米以固结的碎裂岩为主。10~15千米为石英的脆韧性转换带,温度大约为250~350℃。断裂带在10~15千米以下,长英质岩石的变形以韧性变形为主,形成糜棱岩系列(见图)。
西布森模式是建立在逆断层研究基础上,长英质岩石的韧-脆性过渡或转化深度与构造体制密切相关。缩短体制下形成的逆断层,韧-脆性转化深度可能因平均应力(相当于围压)增大而变浅。相反,伸展环境中形成的正断层,其韧-脆性转化带深度可能因平均应力的减小而加深。现今一般10~15千米和15~20千米分别作为逆断层和正断层的韧-脆性转化深度,而将15千米左右作为走滑断层的韧-脆性转化深度。除构造背景外,还有其他因素,特别是温度,影响韧-脆性的转化深度。因此,实践中需确立特定研究区的韧-脆性转化深度。例如,科迪勒拉区维普尔变质核杂岩区的韧脆性转化深度为16±4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