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分布于辽宁省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分布范围近40平方千米。1981年发现,1983年开始正式发掘,已确认遗址点43处,可见积石冢群和礼仪建筑等多种遗迹。年代为公元前3600~前3000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河梁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遗址。
- 英文名称
- Niuheliang
- 所处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年代
- 公元前3600~公元前3000
- 所属文化
- 红山文化
- 位置
- 辽宁省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
- 发现时间
- 1981
- 第一次发掘时间
- 1983
- 保护等级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公布时间
- 1988
- 批次
- 第三批
遗址可分为四期。第一期遗迹以灰坑、祭祀坑为主,主要见于第二地点(见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和第五地点,出土遗物多见筒形罐、钵和细石器。第二、三期遗迹仅见于第二地点。第二期遗迹为竖穴土坑墓,可见少量砌筑石棺的石板,以墓葬为中心设置有筒形器圈,筒形器内侧积石。早段墓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晚段出现以玉器随葬的现象,但玉器种类较为单一,仅见斜口筒形玉器一种。遗物有陶筒形器和塔形器两种。第三期遗迹为第二地点4号冢上层积石冢较早的两座东西排列的圆形砌石建筑(N2Z4B),皆由石块砌筑的三重同心石圈及积石组成,遗物有筒形器、塔形器。第四期遗迹数量最多,在多个地点都有发现,可以分为公共礼仪建筑和墓地两种,以墓地为主。墓地表面多见积石,又被称作积石冢;公共礼仪建筑包括坛、庙和大型平台建筑等。除第一地点、第十三地点发现公共礼仪建筑址外,其余地点皆以积石冢为主。
积石冢是在多个地点都有发现、且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类遗迹,积石冢内墓葬的埋葬时间并不相同。墓葬皆为石棺墓,仅少数墓葬有多重石砌围墙作为圈定墓域的附属设施,还可见摆放位置规范的陶筒形器。这类有附属设施的墓葬规模较大,且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对较为丰富。随葬品皆为玉器,其中斜口筒形玉器、勾云形玉器、玉璧、玉镯等最为常见,随葬品种类数量随墓葬规模而异,有些墓葬无随葬品。虽然积石冢数量多且延续使用时间较长,但都沿用了相对一致的埋葬规范,无论埋葬时间早晚,有附属设施的大型墓葬皆位于墓地(积石冢)的偏北位置,小型墓葬则集中在南侧。
因庙中出土大量女性人体塑像残块而得名“女神庙”。是由北、南两组建筑物构成的半地穴式木骨泥墙建筑,南北长23米多,部分墙面有彩色图案壁画。仅对其局部进行过发掘,主要出土遗物为人物和鹰、熊等动物塑像,出土人物塑像残件有头、肩、手、腿、乳房等,皆具有女性特征,以主室西部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最具代表性。
大型平台建筑位于女神庙北侧,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8座山台组成。山台砌筑方式略有差异,或于地势较低处修整基岩砌筑石墙,内侧垫土形成平台;或在低洼处直接垫土,在边缘处砌筑石墙作为山台边界。砌筑方式的差异可能与砌筑和使用的时间或山台功能的差异有关。山台上出土有大型陶盆、缸、钵、筒形器和塔形器等多种造型的陶器。从其出土遗物及建筑规模来看,可能为遗址规模最大的社会公共活动场所。
坛可分为方坛和圆坛两种。圆坛见于第二地点,在垫土上插立三重多棱形安山岩石柱,形成逐层高起的圆台,在最内侧石柱内摆放筒形器,筒形器内侧用大石块砌出高台。方坛见于第二地点和第五地点,平面皆呈长方形,单层石墙,石墙内侧放置筒形器。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重要的祭祀礼仪活动中心,对于认识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特征及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遗址晚期已经出现复杂化社会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基于财富和地位的分化,与之相关的随葬品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则是社会生产组织复杂化的重要体现,圆坛和方坛的适用人群和影响范围可能存在的差异也是社会组织复杂化的重要表现。统一的埋葬和随葬品使用规范,以及不同时段高等级个体的独一性都表明,这是一个已经出现明显社会分化,但遵从相同社会规范的统一社会。
彩陶器和玉器是牛河梁遗址最具特征的器物。数量庞大的筒形器的生产意味着社会中已经出现完善的生产分工,可以实现陶器的批量化生产,是社会组织管理和动员能力的重要表现。玉器无论在造型和制作工艺方面都显示出高超的技术水准,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异则提示制作地点和制作人群可能存在的不同。此外,牛河梁遗址虽然发现了大量的精美玉器,但迄今尚未发现制玉作坊的痕迹,这也提示人群的活动和影响范围可能较已知的更加广泛。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