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历史学 . 考古学 . 新石器时代考古 . 北方地区 .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

/Hongshan Culture/
条目作者朱延平

朱延平

最后更新 2023-10-17
浏览 1296
最后更新 2023-10-17
浏览 129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英文名称
Hongshan Culture
所处时代
新石器时代
年代
公元前4700~公元前2900
位置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和辽西、冀东北地区

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和辽西、冀东北地区。年代为公元前4700~前2900年。此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起过重要作用。  

红山文化处于山地,属半干旱地带。可确认的农具主要是石耜和石刀。石耜是一种近似鞋底形的尖刃石器,用以掘土。石刀有长方形、半月形和梭形三种,其中有不少可能是收割工具。一些祭祀遗址出土大量家猪骨骼,以家畜作祭祀的献牲,应是农业和饲养业处于成熟阶段的反映。手工业有冶金、制陶和制玉。敖汉旗西台遗址出土两件浇铸金属钩形物的泥质陶范,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出土一件铸造的纯铜小环。辽西地区铜矿比较集中,作为文明因素之一的冶铜术至少在红山文化中期就已出现。陶器以压印“之”字形纹的夹砂筒形罐和泥质陶的钵(图1)、罐、筒形器为代表,彩陶亦较流行。其中陶钵的器形规整匀称,器壁厚薄均匀,有的腹壁厚仅0.2厘米,这是采用轮制技术成型的结果。陶窑址在敖汉旗四棱山遗址发现6座,均为横穴窑,除习见的单火膛窑外,还有特殊的双火膛窑(图2)。玉制品种类繁多,数量可观,质地精良,色泽清润,最常见的造型有动物类的鸮、龟、鱼、蚕和猪龙,以及璧、环、瑗、玦、镯等。其中直径7.8厘米的玉猪龙是龙的象征物,与中华文明息息相关。此外还有勾云形和箍形玉器,最大的一件箍形器长达18.6厘米,制作复杂,代表了红山文化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图1 牛河梁遗址群第二地点出土的“之”字形纹陶钵图1 牛河梁遗址群第二地点出土的“之”字形纹陶钵

图2 四棱山遗址的双火膛连室窑图2 四棱山遗址的双火膛连室窑  

红山文化的聚落一般坐落在岗丘阳坡,小的仅数千平方米,大的可达数万平方米。有的聚落外围挖有环壕。房屋往往建成若干排,数量一般不超过100座。均为长方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以10~20平方米的居多,一侧中部有斜坡门道,近门处有椭圆形灶坑。

在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红山文化的彩陶艺术最为发达。早期后段就出现彩陶钵,中期以后彩陶花纹日趋繁缛,在陶器上所占面积普遍加大。花纹以黑色为主,也有少量红彩,流行宽带纹、平行斜线纹、横长三角纹、鳞形纹和连涡纹。鳞形纹彩陶罐(图3)代表了借陶器形体突显花纹图案的彩陶艺术。

图3 彩陶罐图3 彩陶罐

红山文化盛行祭祀,以祭祀遗存的规模之大而著称。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村祭祀址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岗梁上,由北而南依次为石砌方形基址、石圆圈和三个相邻的圆形石堆,出土有玉璜、玉鸮、陶塑女性像残片以及大量用于献牲的猪和其他兽骨。地处辽宁建平和凌源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群面积达50平方千米,是一处规模庞大的红山文化祭祀中心。

红山文化墓葬为方形或圆形积石冢形制,冢内有中心大墓,一般为一座,其周围或冢上附小型石棺墓, 墓上封土积石。墓葬以单人一次葬为主, 也有二次葬和多人合葬墓,墓内随葬品习见玉器而缺乏陶器。积石冢周边多摆放彩陶无底筒形器。牛河梁遗址群已发现积石冢数十座。

红山文化的祭祀址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规模。如阜新胡头沟的规模较小,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比较常见。东山嘴的规模较大,遗物规格较高,此类遗址的数量也较少,应是若干聚落群共同的祭祀中心。规模宏大的牛河梁遗址群则是辽西一带规格最高的祭祀圣地。三种规模的祭祀址反映出红山文化晚期金字塔式的社会组织结构。牛河梁遗址群所体现的统一的社会组织,涵盖的地域至少相当于现代的几个县。因此学界有人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出现最早的国家。但也有人认为,当时只是在祭祀方面出现代表不同层级的中心,社会发展仍处于史前阶段。

红山文化在兴隆洼等文化的基础上生成,在其发展中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有过一定的交流,红山文化也曾对邻近的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产生过影响。 

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

  •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文物之美:文明曙光期祭祀遗珍[1]:辽宁红山文化坛庙冢.台北:光复书局,1994.
  • 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