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首先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至燕山东段,包括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和通辽,冀东、辽西、天津,以及北京东部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000年。是中国东北地区迄今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兴隆洼文化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 英文名称
- Xinglongwa Culture
- 所处时代
- 中国新石器时代
- 年代
- 约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
- 位置
- 西拉木伦河流域至燕山东段
兴隆洼文化分布范围内多山地丘陵,除渤海沿岸的河流下游外,大多数地区属半干旱环境。各遗址均出土较多的鹿、狍、家猪等动物遗骨,以及骨鱼钩、骨鱼镖等捕鱼工具。常可见到铲、斧和类似铲或锄的石质农具,还发现胡桃楸这种适应大陆性气候的坚果的果核。可知此文化的先民长于渔猎,兼事采集,但农业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畜饲养也占较大比重。陶器的制作十分考究,常以掺碎石渣的陶泥成型。器表纹饰细腻规整。最具特征的陶器为敞口斜直壁夹砂筒形罐(图1)。已制作玦(图2)、锛等小件玉器,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磨光玉器,为探索玉文化渊源提供重要资料。
有些较大的聚落环以围壕,房屋排成数行。房屋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中央设灶坑或以石板围成灶址,有的屋内有窖穴。多数房屋未见门道,可能在地面开口以梯出入。兴隆洼聚落(图3)在最初营建时有环壕,内有近10排房屋,每排分作几组,同组中房屋又常有大小之别,这说明聚落是按照当时的多层次社会组织统一规划的;后来环壕被废弃,房屋布局又重新安排。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为两个相邻的环壕聚落,两壕间距最近处不过数米。这些聚落在中国已知的史前聚落中保存得最为完整,兴隆洼聚落还经过全面发掘揭露,对于了解当时的原始社会组织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尚未发现此文化的墓地。兴隆洼和另外几处遗址有在屋内贴靠穴壁一侧掘墓埋人的现象。这些室内墓几乎都是单人葬,随葬品除石、骨、蚌器外,往往还有动物躯体的某个部位。兴隆洼遗址的一座室内墓,死者身旁有一雌一雄两只整猪(图4)。艺术品有玉玦、穿孔蚌壳等饰物,还有奇特的嵌蚌人面石雕。祭祀活动是当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房址中常可见到与祭祀有关的遗存,如成堆的兽首、鹿角等。白音长汗一座房屋的灶址附近还有一件裸妇石雕像,发掘者认为是作为祭祀对象的女神。
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与海滨地区有过交流,出土的蚌类遗存有些即产于河流入海口处。兴隆洼文化的许多因素为西拉木伦河流域下一阶段的红山文化所继承。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苏秉琦.远古时代//白寿彝.中国通史: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