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为代表而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在长江以北、钱塘江南侧也有发现。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3300年。
崧泽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 英文名称
- Songze Culture
- 所处时代
- 中国新石器时代
- 年代
- 约公元前4000~公元前3300
- 位置
- 太湖地区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崧泽文化继承了马家浜文化稻作农业生产的成就,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崧泽文化中晚期,以太湖为中心的碟形洼地开始形成,使太湖地区更适宜发展稻作农业。苏州澄湖遗址甪直区发现20块水田,并有与小田块相配套的池塘、水沟、水口等灌溉设施。石质工具有斧、锛、凿、纺轮等,晚期出现三角形穿孔石犁、石镰和有段石锛,表明生产力有了提高。家畜有猪、狗等,出土有猪首形陶器;晚期出现家禽动物造型陶器,如嘉兴双桥等遗址出土的陶鸡头、三足鹅(鸭)形盉等,说明晚期可能还饲养鸡、鹅(鸭)等家禽。渔猎为经济的补充。
陶器器形种类多样、形态圆整、器壁匀称、纹饰繁缛,开创了生活器皿的新面貌,晚期出现快轮拉坯技术。器形以各种形式的鼎、豆、罐、壶为主,有彩绘陶(图1),早期还有釜,中晚期出现觚形杯、腰鼓形杯、匜等。中期陶器上的镂孔、刻划、剔刻等装饰工艺趋于成熟,瓦棱纹、竹节纹(图2)、花瓣纹、附加垂棱纹、编织纹等开始流行。还有在陶器外表刻划图形符号,如“八角星”纹、羽状纹、两足凤鸟类动物图案、蛙纹、兽面及“鱼、鸟”图案、弧线四边形图案等。晚期出现一批动物造型、人物造型等形态奇特的陶器,如塔形壶、扇贝形钵、鹰头壶、兽面壶、陶龟、陶鳖、鳖形盉、人像葫芦瓶、仓形陶罐,以及彩绘黑皮陶壶、涂朱黑皮陶豆、红漆彩绘黑陶杯等。
玉制品以饰物为主,有璜(图3)、环、镯、玦等,新出现了月形玉璜、玉串饰、玉环、玉琀、小玉璧、耳珰,以及玉钺、玉凿等,开始制作使用体量较大的玉器。晚期还出现了圆雕作品,如海盐仙坛庙遗址出土的一件龙首形玉饰,是太湖地区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兽面圆雕玉器。还有象牙制品,如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套在墓主人右手臂的4件象牙镯。中晚期出现专门用于格斗杀戮的武器——“风”字形石钺。海安青墩遗址出土陶质带柄钺模型,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出土微型玉带柄钺,崧泽遗址出土彩绘石钺。江阴南楼遗址出土了晚期的三边刃石钺。
崧泽文化先民的居住地域扩大,可耕地增加,在太湖边涌现出一批聚落址。房屋建筑主要有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两种。东山村遗址1号房址面积约85平方米,为长方形地面建筑,房址四周发现33个柱洞,为木骨泥墙。海盐仙坛庙遗址发现崧泽文化晚期用土坯块铺设地面的建筑,出土陶器上刻划有杆栏式建筑的纹饰。墓葬为土坑墓,随葬陶器和石器等,陶器以鼎、豆、罐、壶为基本组合,个别墓用鹿和家猪的下颚骨随葬。晚期出现男女二人合葬墓。东山村遗址发现崧泽文化中期及其偏早阶段的大墓,与一般小墓实行分区埋葬。大墓墓口长3米多、宽近2米。其中98号墓的木棺长2.25米、宽1.05~1.15米,由厚约3厘米的木板构成,是中国迄今所见距今57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木质葬具。90号墓随葬陶器38件、石器9件、玉器19件,其中一把石钺上有多道斜向朱砂痕迹,玉器有镯、璜、玦、耳珰、管、坠饰等。92号墓中的一件玉璜最大直径16.7厘米,为距今5700年前罕见。海盐仙坛庙遗址发现长方形覆斗状祭坛,南北长约10米、东西宽约6米,在祭坛的北、西、南三面埋有墓葬。这是迄今发现的型制较为规范的年代最早的长方形土台祭坛。
崧泽文化由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后续为良渚文化。奠定了太湖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良渚文化社会经济与手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其影响及于山东、安徽一带。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朱乃诚.崧泽文化的文化成就以及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