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考古学 . 新石器时代考古 . 长江下游地区 . 崧泽文化

崧泽遗址

/Songze/
条目作者吴汝祚

吴汝祚

最后更新 2023-09-24
浏览 386
最后更新 2023-09-24
浏览 38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以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

英文名称
Songze
所处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
年代
公元前3900~公元前3300
所属文化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
位置
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
发现时间
1958
第一次发掘时间
1960
保护等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
2013
批次
第七批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地处太湖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58年发现,1960年、1961年、1974~1976年发掘。文化堆积由下到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以几何印纹硬陶、原始瓷为代表的青铜时代遗存。以遗址中层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有人把它作为马家浜文化的晚期,称为崧泽类型或崧泽期;有人把它独立命名为崧泽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前3300年。崧泽中层作为太湖地区崧泽文化的代表性遗存,对于认识这一文化的面貌、分期和葬俗等,具有重要意义。同类遗存有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草鞋山遗址和张陵山遗址、常州市圩墩遗址,以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邱城遗址等。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崧泽中层的器物群,陶器中夹砂陶以红褐色的为主,泥质陶以灰色为主。纹饰有堆纹、弦纹、划纹、镂孔、绳纹、彩绘等。代表性器物有罐形或盆形鼎、细高或粗矮的喇叭形座豆、矮领折腹罐、高领折腹花瓣形圈足壶等。石器一般都通体磨光,以穿孔石铲、长条形石锛等较有特色。从生产工具及陶器羼和料采用稻谷壳可知,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根据墓葬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器物变化,崧泽中层可分为三期。早期的陶器、豆为细高把,壶多高领扁圆腹或圆腹;中期鼎多釜形安扁铲足或凹弧足,豆的形制多样,以镂孔刻划纹组成带状图案的高圈足豆最具特色;晚期出现大口浅腹盆形鼎和盘形鼎,盛行平唇浅盘或盂形粗矮把豆,多见花瓣形圈足壶。这为整个崧泽文化的分期奠定了初步基础。

崧泽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彩绘碗形豆崧泽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彩绘碗形豆

在崧泽中层发现墓葬90多座。平地覆土掩埋死者,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的是成年女性与儿童双人合葬,头向东南的居多。绝大多数墓有随葬品,1~17件不等,多为实用陶器,以鼎、豆、罐、壶较为普遍,还有少量生产工具和玉石饰品,个别墓用鹿、家猪的下颚骨随葬。结合草鞋山遗址等材料分析,有人认为崧泽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崧泽下层为马家浜文化遗存,出土宽檐釜和牛鼻形耳罐等富于特征性的陶器,还发现有籼稻和野生的桃、杏梅等果核。崧泽及其他遗址的地层关系表明,马家浜文化早于崧泽文化;同时二者的鼎、豆、壶等主要陶器存在演变继承关系,因此崧泽文化是由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的。其后续则是良渚文化 

  •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2,(2).
  • 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80,(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