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分为行车管理(图1)、客运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和运营成本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旅客安全及时地运送到目的地,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协调运作和安全管理,实现运输生产系统运营秩序正常、旅客生命财产平安无险和运输设备完好无损的综合目标。
- 英文名称
-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 所属学科
- 土木工程
行车管理主要包括运输计划编制、列车运行图编制和行车组织方案编制。
运输计划编制。运输计划的制定需考虑乘客的需求特性及其变化规律,一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输计划包括客流计划、全日行车计划、车辆配备计划和运输调整计划。
列车运行图编制。是组织列车运行的基础,规定了各次列车占用区间的顺序、列车在一个车站到达和出发(或通过)的时刻、列车在区间的运行时分、列车在车站的停站时分、折返站列车折返作业时间及电客车出入场时刻。列车运行图是一种二维图,横轴是时间,根据刻度仔细程度可分为一分格运行图、二分格运行图、十分格运行图和小时格运行图。运行图的编制需要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包括全线各区段分时班次计划、最小行车间隔、计划运行时分、计划停站时间、折返时间、出入段车辆时间标准、可用列车数、换乘能力、运营时间、列车交路、供电系统作业标准及计划等。
行车组织方案编制。是行车组织的基础,为确保优质、高效完成运输任务,应制定行车组织规则、调度规程、应急处置程序等文件。行车组织规则需明确开通试运营和正式运营阶段的技术设备、行车组织原则、列车运行、设备检修、非正常情况下行车组织等有关规定和安全措施,以安全生产为方针。《列车运行图》为行车组织工作基础,确保安全、准点、舒适、快捷运营服务的同时,为运营管理、行车组织提供指导性文件;调度规程确定行车调度的具体岗位职责、调度设备操作、日常调度工作、夜间施工管理、应急联动和处置等;《应急处置程序》对恶劣天气、恐怖袭击、车站火灾、列车火灾、车站区间淹水、列车挤岔、道床伤亡、联锁故障、突发大客流、通信故障、道岔故障、正线大面积停电、列车降级故障等,按“先通后复”的原则确定应急处置程序和行车调整方案。
客运管理主要包括客运组织、票务组织以及客运服务管理(图2)。
以安全为前提,与行车组织、线网规划相匹配,以最大限度方便乘客为原则。车站客流组织需做到及时、有序、可控,客流顺畅,均匀分布候车、客流不交叉、不排长队和无拥挤等。当运营过程中发生故障而影响运行时,必须及时组织乘客安全疏散,并尽快排除故障,恢复运行。
票务组织的核心工作是制定票制、票价和检票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收入主要是票款收入,做好票务管理工作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的票制有单一票价制、分段计程票价制和综合票价制。票价制定是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其他交通方式票价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售检票方式主要有人工售检票方式和自动售检票方式(图3)。人工售检票方式设备投资小,但需要较多人员。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采用了自动售检票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不仅可以方便乘客、减少运营人员和运营成本,而且对客流组织、收入审核、决策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地铁乘客所提供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运输服务产品和相关服务元素。服务管理指以实现乘客满意为目的,全员、全过程参与的一种管理行为和方式;保证高水平、高质量的地铁运营服务,是地铁运营的重要工作内容。客运服务管理包括服务指标建立,完善服务管理制度,提升员工服务意识和技能,加强软、硬件的设施建设等方面内容(图4)。
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科学型管理。对设施、设备实行全寿命周期管理。
设备管理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管理、日常管理、故障管理、检修业务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文档管理、项目管理和资产管理。①基础数据管理,建立设施设备编码规则,梳理设施设备台账,进行设备分类分级,制定维修标准,识别润滑设备、状态监测设备、备品备件信息等。②日常管理,进行设备点巡检、运行、润滑、保养、操作票、状态监测的管理。③故障管理,对故障进行分级管理,建立规范化的设备故障数据库,定期开展设备故障统计分析,优化设备维修策略。④检修业务管理,对检修计划、维修工单、委外维修、抢修应急、施工的管理。⑤供应链管理,对备品备件采购、库存、供应商、质保、工器具进行管理。⑥数据分析,利用分析手段,开展技术分析、经济分析、RCM故障分析等,使设备维护管理持续改善。⑦文档管理,建立设备档案,尽可能做到一机一档,注重设备履历管理。⑧项目管理,依照招投标管理规定,从项目立项、需求编制、招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实施、安全质量管控、竣工验收、资料归档、资产录入、质保等进行管理。⑨资产管理,进行资产与设备管理一体化,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安全管理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就是要求运营企业在组织生产和指挥生产时,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和保证条件。预防为主就是要求运输企业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从组织管理和技术措施上,增强安全保障系统的整体功能,把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综合治理指适应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要求,自觉遵循安全生产规律,正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抓住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人防、物防、技防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
安全系统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总体管理、应急管理和事后管理3个方面。
包括安全组织、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信息和安全资金等,形成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安全总体管理是针对人-机-环境系统整体的安全管理。运营安全总体管理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安全组织管理、安全法规管理、安全技术管理、安全教育管理、安全信息管理及安全资金管理等。
包括应急管理体系、应急预案与应急演练。目的是为及时、有序、高效、妥善地处置地铁运营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地铁运营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地铁运营应建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下设指挥协调组、行车客运组、现场抢险组、事件调查组、后勤保障组、信息报送组和监督检查组等应急组织体系,一般由行政最高领导担任应急小组负责人。
应急预案体系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3部分组成。①总体应急预案,从总体上阐述地铁运营应急政策和原则,应急组织结构及职责,应急行动、措施、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预案。②专项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具体突发事件而制定的预案,是总体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当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制定。④现场处置方案,针对具体的设备、设施、装置和场所等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是现场作业人员实施应急工作的基本依据,其内容要求具体、实用、针对性强,是专项应急预案的支持性文件。
针对每种应急预案,都应实施应急演练,应急演练结束后,对各岗位人员应急处置程序、响应时间、系统设备工况、演练方案及应急预案的适用性进行评估,总结分析应急处置过程、演练过程以及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通过演练检验应急机制和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从中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与应急管理。
运营事故发生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是运营安全系统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事故发生后,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处理工作,如减少事故损失和防止事故扩大的抢险、救援及事故定性定责,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防范措施等,以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导致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实事求是、深入细致的分析,形成有利于改善安全状况的共识和对策,并将其上升为运营安全总体管理和重点管理的新内容。
主要包括运营指标体系与运营成本控制。
用来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运任务的完成情况、工作质量、效率和效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指标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①数量指标,标志着工作的数量。其中主要包括客运量、平均乘距、客运周转量、客运密度、运营里程和断面客流量等。②质量指标,标志着客运工作和车辆运用的质量,其中主要包括速度指标、客车运用指标、安全指标、列车正点指标、方便性指标、舒适性指标以及经济指标等。运营指标体系是运营成本分析的理论基础。
运营成本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日常运营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与运营生产直接有关的所有费用支出。城市轨道交通从保证运营角度,其运营支出主要分为基本运营支出、设备更新支出和车辆购置支出。运营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固定成本指运营成本中短期内不随运量变化而相对固定的费用支出,包括固定设备的维修费用和管理费,与运输量部分有关,但不随运输量线性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视为固定。变动成本指运营成本中直接随运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支出,包括车辆的运营和维修费用,与列车运行距离有关,几乎与运输量成比例变化。
运营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变动成本指运营成本中直接随运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支出,包括车辆的运营和维修费用,与列车运行距离有关,几乎与运输量成比例变化。固定成本指运营成本中短期内不随运量变化而相对固定的费用支出,包括固定设备的维修费用和管理费,与运输量部分有关,但不随运输量线性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视为固定。
运营成本控制,是轨道交通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主要实现途径包括实行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减少用工成本、国产化改造与节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