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上。1955~1960年、1996年五次发掘。晋宁在汉代为益州郡滇池县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益州郡,为滇王国故地。其中,6号墓出土的“滇王之印”,证实此处为滇王及其臣仆的墓地,并证实《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迹基本可信。以石寨山墓地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可称为石寨山文化或滇文化。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表未见坟丘,部分墓有立石。墓室为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竖穴土坑,大墓一般长3~4米,宽约2米;小墓长约2米,宽约1米。葬具均为长方形木棺,表里髹黑、绿、朱三色漆,并绘纹饰。6号墓有木椁残迹。葬式为仰身直肢葬。
大件器物多放在墓坑的两端及两侧,小件器物有的置于棺内或棺盖上。各墓随葬品多寡不等,最多达600余件(套)。随葬品以青铜器最多,包括工具、兵器、生活用具、乐器、装饰品等,此外还有铁器、金器、珠玉制品、钱币和陶器。青铜器种类多样,制作精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铜鼓、铜贮贝器、铜葫芦笙、铜锄、铜枕、铜俑以及各种人物、动物形镂空扣饰等最具特征。许多器物上的装饰表现了滇人在农业生产、纺织、畜牧、狩猎、战争、乐舞、祭祀等方面的活动情景,如贮贝器盖上的组雕,各种扣饰上的镂花等,以写实风格展现了祈年、播种、孕育、报祭、上仓、剽牛、俘获、纳贡等场景。铜屋宇模型为底层架空、梁柱承重的干栏式建筑,壁体为原木叠置的井口式结构,屋顶为两面坡,屋脊两端略微上翘,其中体型较大的采用两根粗大柱子承重,较小的用四根柱子,表现了滇人的建筑形式。青铜器的合金技术、“失蜡法”浇铸、鎏金镀锡、线刻及嵌镶工艺方面,达到很高水平。
石寨山墓地所代表的滇文化是在本地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墓葬中出土的无胡戈、长胡戈、编钟都来源于中原文化,漆器、陶灶等与楚墓中的同类遗物相似,野兽搏斗镂空扣饰与北方草原文化的扣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