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戏剧学 . 中国话剧 . 史论 . 戏剧运动

重庆雾季公演

/Chongqing Public Performances in Fog Season/
条目作者王永德撰丁罗男修订
条目作者王永德撰

王永德撰

丁罗男修订

丁罗男修订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86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8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抗日战争后期在重庆举行的季节性话剧公演。

英文名称
Chongqing Public Performances in Fog Season
发生时间
抗日战争后期
发生地点
重庆

  自1938年10月以后,重庆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戏剧活动的中心。但由于日本飞机经常轰炸,严重地影响了话剧运动的开展,于是进步的戏剧工作者便利用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大雾笼罩、敌机无法侵扰的特点,从1941年10月起,举行大规模的“雾季公演”。此后每年当重庆雾季来临时,话剧界都掀起一次创作和演出的高潮。一直持续到1945年,共举行了四届。参加演出的剧团有十余个,其中作为中坚力量的有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其他还有中央青年剧社、中央电影摄影场剧团、中国万岁剧团、怒吼剧社、孩子剧团 、国立剧专校友剧团、育才学校戏剧组等。前后演出话剧110台以上,剧目题材丰富多彩,艺术风格多样,并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如阳翰笙的《天国春秋》,郭沫若的《屈原》《虎符》,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于伶 的《长夜行》,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曹禺的《北京人》《家》,陈白尘的《大地回春》《结婚进行曲》,沈浮的《金玉满堂》,袁俊的《万世师表》,杨村彬的《清宫外史》等,都是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精粹之作。雾季公演对于促进话剧创作,提高表导演艺术,推动剧运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大批剧人离开重庆,雾季公演不复存在。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