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C.刘易斯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在认知走查法中,可用性分析人员首先确定典型的交互任务及对应的正确操作序列,继而模拟新手用户使用交互式产品,通过分析用户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心理加工过程来确定用户在什么地方会出现问题并提供解释。
与其他可用性方法相比,认知走查法的特点是:①走查结果反映的是分析者而不是用户的判断。②评价的是特定的交互任务而不是整个人机界面的可用性。③仅判断用户能否按照正确的操作序列完成任务而不对用户的潜在行为进行预测。④关注问题背后的原因。⑤经济高效。
21世纪以来,在认知走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一些半自动的网页认知走查方法与工具。通过潜在语义分析(LSA)的方法来对网页的可用性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例如,使用网页认知走查法评价一个购物网站的可用性时,首先需要根据网站的典型人物设定真实用户使用这个网站的目标和需要的操作,然后将对使用目标的描述、网页上的标题及链接的标签上传到LSA的网站上,网站将会给出一系列的余弦值来说明网站目标与标题及链接标签的相似度,以及词向量度(TVL)。LSA预测用户会使用余弦值排名靠前的标题和链接,并生成一个标题及链接标签的矩阵来说明两两间的相似度,接下来LSA会预测可能存在问题的标题和链接,TVL值低于0.8的标题表示用户不熟悉,矩阵相似度值为0.6及以上表示两个词的相似度过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半自动地对网页进行认知走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