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2000多年前古滇国的主体民族,在远古时代已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有自己的文字。彝族的医药起源可追溯到5000年以前。据《西南彝志》记载,彝族的医疗实践活动产生于哎哺原始时期;《彝族医药史》也认为彝族医药萌芽于原始社会,在母系社会时期,彝族就使用药物内服、外敷治疗疾病。据现有资料看,明清时期彝族医药已初具规模,出现了大量的手写彝文医药文献,其中在楚雄州境内发现的《齐苏书》(即《明代彝医书》)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该书系统的总结了16世纪以前彝族医药,也是现存最早的彝族医药专著。清雍正六年(1728),彝药拨云锭的成功研制开创了云南的制药工业。1902年,彝医曲焕章成功创制出“云南白药”,迄今久盛不衰,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药品之一,是彝药的精品和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彝族医药的发展。80年代初,成立了云南省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所,全面开展对彝族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综合研究。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彝族医药科、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开设门诊及住院病床,并于2003年在楚雄正式成立云南省彝医医院。上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彝族医药古籍、彝族医药基础理论、彝药新药研制、临床治疗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发掘整理出版了一批彝族医药古籍,编撰出版了《彝药志》《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中国彝族药学》《彝医揽要》《云南彝医药》等专著,丰富和拓展了彝族医药理论,研发了排毒养颜胶囊、养胃解毒胶囊等100多种彝药新药。彝族医药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极具发展潜力的医药体系。
彝医学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才相应整体观、三气理论、由清浊二气化生的五行学说、二气六路学说和毒邪理论。
彝医对人与自然界关系认识的“天地人相应的整体观”。天地人合称“三才”,彝医采用宏观比类取象法,以自然界大宇宙、大天地比拟人体,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小天地,“人体如天体,识人知天体”“人与天地同”(《西南彝志》)。世间万物都由清浊二气构成的,人也如此。人体与天体相仿,同样具有五行,当清浊二气充溢,由五行形成天地,继之五行衍化聚合而形成人体。“五行中的水就是人的血,金就是人的骨,火是人的心,木是人的筋,土是人的肉”(《西南彝志》)。在五行衍化聚合为人体雏形之后,始有生命运动,继而发育成为完整的人。彝医的天地人三才相应观,反映对人体与天时季节变化、人体与地理自然环境、人体与人文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密切关系的朴素认识。
彝医对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观。三气即元气、清气和浊气。元气又称为“元始祖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元气无形无象,无所不周,无所不在,大充宇宙,小入微尘。万物均能毁坏,唯元气万古长存,不生不灭。成天成地成人,都是元气的作用和结果。在人体,元气一分为二,成为清气和浊气。元气为先天,清、浊二气为后天。清浊二气充溢周身脏器及形体组织,元气寄寓于清浊二气之中。人体元气充盈,则能产生抵抗和防御毒邪的能力,不易发生疾病。一旦元气亏虚,丧失防御、抵抗力,则会发生疾病。故而彝医有“元气充盈,毒邪难犯,毒邪发病,元气先虚”的发病理论。清气和浊气代表了脏器的气化活动和生理功能活动,在病理变化时,清浊二气的有余、不足又成为辨证的依据。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彝医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乃至人体组织的五种要素。五行源于清浊二气,由清浊二气所化生,彝族古籍《宇宙人文论》(唐中叶至宋末)言:“当清浊二气充溢,产生五行而形成天地之后,随着五行的变化,而形成了人体的根本”。清浊二气化生为五行,五行各具特性,如木性生发、柔和;火性炽热、炎上;土性厚重,长养万物;金性清肃、坚劲;水性寒凉、润下。五行的关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循环,相辅相成,生机不息。彝医以五行与人体脏器组织配属,阐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推测病情的传变和发展变化。《宇宙人文论》言:“若是肾水往上泛滥,与心火不相容,就形成头痛发热”,属水克火的病变;《启谷署》言:“心火足,则胃得其养”,乃火生土的治疗观点。
《西南彝志》(18世纪初)认为:人体的元气分成清气和浊气,然后又分成清气三条通路和浊气三条通路。清浊二气相交结合于脐底气海,气海是清浊二气六路循环的原动力。清浊二气的六路循环通路将人体的脏器组织及形体内外上下相联系,在生理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脏器组织之间、脏器与体表之间的生理功能联系,也通过气路不断循环运行,以及清浊二气的升降运行和平衡协调得以实现。清浊二气升降平衡协调,则身体健康,清浊二气运行失调,则产生疾病。据彝医古籍记载,清气三条通路联络胸、腹腔内脏器组织;浊气三条通路联络肌表组织,循行机体腹背一周,并与清气三条通路相互贯通。清三路和浊三路将人体内外上下进行有机联络和整合,使人体形成一个整体。在浊气第一条通路上分布着5椎上穴和3l椎间穴,在浊气第三条路上也分布着“气海大穴”和其他穴位,这些穴位是临床上治疗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部位,二气六路学说是指导临床施行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敷药等外治疗法的理论依据。
“毒邪”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是彝医论述病因病机的重要基础理论。彝医认为“万病生于毒”。毒邪发病有内外两种途径,内因之毒,由人体各脏器系统所蕴生,除内风之毒责于脑外,所有脏器系统皆可蕴生寒毒、热毒、燥毒和湿毒。此外,脏器组织还可蕴生痰饮毒、水毒、瘀毒、石毒、虫毒等。外因之毒,主要为五行所化,若秽气太过,则五行之“常气”化为各种乖戾之“毒气”,如风毒、温毒、热毒、湿毒、燥毒、寒毒等。其他的外毒,如疫毒,是产生各种传染病流行的毒邪病因;还有虫、蛇、兽外伤毒,创伤毒等。各种外毒是导致人体产生外感寒热两大类病变和某些传染病的因素;各种内毒是导致机体脏器功能失调,产生脏器系统病变的因素。
彝医临床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脉诊。传统彝医有“眼观五色,耳听五声,鼻息五气,口问五因,手摸五脉”之说。
包括头面部望诊、望舌象、望形神和手诊法。头面部望诊:包括面部五色望诊和面诊。面诊分为分部诊法和面部合参诊法。望舌象:舌象分为舌质和舌苔,可辨元气、清浊二气之有余或不足。望形神:形指形体,神指神志或精神状态。彝医望诊以望面色,望形体为主,认为气血不足者,可通过望面色得知。手诊法:依据手纹的特点诊断疾病的方法。彝医将手掌按八卦分为八个区域,并各与脏腑相对应,根据各区域表现出的纹和色的特点,诊断其对应脏腑的病变。手纹诊病较简便,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通过闻声音和闻气味诊断疾病。闻声音包括患者说话时的声音和疾病本身发出的声音。
通过询问患者、家属或知情者,全面详细了解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以诊断疾病。主要有“口问五因”:一问起病的最初时辰;二问起病时的最早症状;三问起病时的不适部位;四问起病以来病情的变化;五问就诊时的主要症状。
有寸口三部诊法、遍诊法及颈脉诊法三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寸口三部诊法。彝医寸、关、尺三部的脏器分配以清浊二气的消长为依据,根据相应部位脉率、节律的变化,判断脏腑的生理病理状况。遍诊法,在身躯主要触腹主动脉,其余在头、上肢、下肢各部候之。颈脉诊法:颈脉为颈部两侧颈总动脉,切诊部位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腺软骨水平交点处。
彝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有内治,有外治,并使用有多种剂型。明清时期,彝医临床使用的剂型即已较为完备,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膏剂、洗剂等,丸剂中有蜜丸、水丸、面糊丸,膏剂中有水熬膏、蜜熬膏、油熬膏等。
包括外包、外敷、烧灼、熏蒸、洗浴、割治、放血、针刺、拔罐、推拿按摩等法。外治法有两个含义,一是皮肤病、外伤病,通过外治法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二是内病用外治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外敷法,主要用于皮肤病和外伤疾病;烧灼法,主要用于危重病的抢救;熏洗法,用于消毒和治疗牙痛;洗浴法,多用于皮肤病、风湿病;割治法,主要用于小儿疳积和毒蛇咬伤;拔火罐法,用于拔毒和祛瘀;放血法,主要用于瘀血、高热、小儿惊风、寒证疼痛;推拿按摩法,多用于陈旧性痼疾、风湿疼痛、周身酸困、头痛等症。
“三气”指元气、清气和浊气。三气不足是发生疾病的内在原因或根源,彝医有“元气充盈,毒邪难犯,毒邪内犯,元气必虚”的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建立发病学说,进而采用滋浊气、温清气、益元气等法,以增强机体防御力,防止毒邪入侵,作为常用的治疗原则。
驱除机体内外各种毒邪以治愈病痛,包括三类治法:①祛毒法。主要有解毒、排毒、扫毒法等,如系外毒,则采用内服或外用药物使毒邪从肌肤散发;如系内毒,则采用清毒、通利、排便、消散,催吐等治法,以祛毒安正。②扶正法。以“三气虚”或“脏器亏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正复则毒退,以采用调补法为主,常用补法有滋浊气、温清气、益元气,滋肺、胃、肝、肾之浊气,补气海之元气,温心、肾、胰之清气等。③扶正祛毒法。主要用于正气虚弱及毒邪亦盛的疾病,二者须兼顾治疗,根据毒邪正气的盛衰情况,扶正与祛毒并用,做到扶正不留毒,祛毒不伤正。
在彝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疾病的预防和疗治的药物。有彝族古籍文献记载或在彝族地区有悠久的用药历史,以口授、图形等方式世代传承的彝药品种极为丰富。明正统元年(1436)兰茂编撰的《滇南本草》中即收载有民族药332种,占全书药物总数的65.5%,其中大多为彝族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彝医古籍《齐苏书》中收载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231种。清代《努苦苏》《医病好药书》《元阳彝医书》《老五斗彝医书》《三马头彝医书》《洼垤彝医书》等彝医古籍中都分别记载了大量彝药的认识和用药经验。根据对彝医古籍文献记载和各地彝族传统用药的统计,彝药有1198种,其中植物药871种,动物药262种,其他56种。
彝医方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彝族先民就用单方治病,如用麝香治疗毒蛇咬伤;用野坝子治疗蜂蜇伤;用硫黄治疗人畜的皮肤病;用盐硝洗疮等。彝医古籍《齐苏书》中,记录了226首药方,《医病好药书》《元阳彝医书》《老五斗彝医书》《洼垤彝医书》等彝医古籍中都收录了很多彝医方剂。彝医方剂的特点是药味少,大部分是“单方”和“小方”,药物组成通常是1~5味,其中1~2味为主药,主药用量较大。彝医还善用醇酒入方和鲜药配方。
- 王正坤.彝医揽要.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 杨本雷.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 杨本雷,郑进.云南彝医学.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