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中医药 . 民族医药 . 维药 . 〔维医常用药物〕

天山堇菜

/Tianshanjincai/
条目作者钟国跃

钟国跃

最后更新 2024-02-28
浏览 172
最后更新 2024-02-28
浏览 17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堇菜科天山堇菜(Viola tianshanica)的干燥全草。维吾尔语药材名音“Binafuxi”(与阿拉伯语、波斯语同源),音译名“比那夫西”“比那甫西”“比乃非谢吉”“不纳福沙”“库西卡”等。维吾尔族医学常用特色药材。

英文名称
Tianshanjincai
拉丁文名称
VIOLAE TIANSHANICAE HERBA
所属学科
中医药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0多年时和田名医哈孜瓦衣所著药物书中即有关于天山堇菜药用的记载。维医药文献《保健药园》《阿克萨拉依》《拜地依药书》等中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药材标准》中收载。天山堇菜的花维吾尔医学中也作药用,称“Gulibinafuxi”,有解毒退热、发汗消肿的功能,与全草不同。

天山堇菜分布于新疆(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云南、四川、西藏等地;俄罗斯、中亚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植物志》中未见天山堇菜的记载,但记载有西藏堇菜(Violakunawarensis)。夏季初花期采挖全草,除去泥沙杂质,晒干。

药材(全草)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长3~7厘米。主根较粗壮,圆锥形,长0.5~2厘米,表面褐色至灰白色,有不规则纵皱纹。根茎具环纹,叶柄残基常见。叶皱缩,完整叶湿润展开呈匙形或椭圆形,灰绿色,顶端钝圆,基部楔形,下延,叶柄长。花灰蓝色,萼片5,花瓣5,两侧对称。气微芳香,味微苦辛。

天山堇菜一级湿寒,微苦,辛,凉。功能轻泻异常胆液质,调节血液热性过盛,生津止渴,发汗退烧。用于热性感冒,发烧,头痛,咽痛,肢肿,小儿惊厥。外用于疔疮肿痛。

化学预试显示,天山堇菜含有黄酮、生物碱、挥发油、氨基酸、鞣质等成分。其挥发油组成为叶绿醇(8.61%)、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8.00%)、正丁醇(5.48%)、二十二烷(5.24%)等。其他已知成分有腺苷[注]、尿嘧啶核糖核苷、2,2¢-二硫代二苯并噻唑、a-亚麻酸甲酯、a-亚麻酸单甘油酯、1,2-二亚麻酸甘油酯、姜糖脂A、2,3-二亚麻酸甘油酯-1-O-b-D-半乳糖苷、(2S,3S,4R,11E)-2-[(2R)-2-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11-octadecene-1,3,4-triol,9-hydroxy-4-megastigmen-3-one、b-谷甾醇[注]胡萝卜苷[注]白杨素[注]七叶内酯[注]伞形花内酯[注]等。

天山堇菜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猪油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所含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保健药园》记载堇菜具有清热止痛、消炎退肿、止咳平喘、止渴降逆、安心除癫、去风止痒等作用;《白色宫殿》《拜地依药书》等记载尚能凉血、利尿通便、健肌托肛等。天山堇菜性湿寒,维吾尔医临床主要用于干热性或胆液质性疾病,单味或入配伍于复方中使用。如天山堇菜单味煎服,治疗发热发烧、头痛感冒、各种炎症、咳嗽胸痛等;天山堇菜煎水坐浴或外洗,治疗脱肛、癫痫、皮肤瘙痒等。以天山堇菜为主药的“降热比那甫西糖浆”,功能降热、镇痛、止咳,用于异常胆汁性高热、感冒咳嗽;配伍有天山堇菜的“理血奇朗糖浆”,功能理血、养肝、降热、祛痰,用于发热头痛、热性咳嗽、高血压;“通阻合牙日仙拜尔片”功能清除异常胆液质、润肠、调经,用于异常胆液质所致的便秘、闭经等。天山堇菜在维吾尔医临床上也常作为“矫正药”使用,与其他药物合用可解药物之毒或降低药物副作用,如维吾尔医认为阿魏、安息香对热性气质者有害,需与天山堇菜等配合使用;莪术服用过量对心脏有害,并可引起头痛,可以天山堇菜矫正等。用量:内服6~12克,外用适量;或入蜜膏剂、汤剂、小丸剂、糖浆剂、药浴剂等。

维医认为天山堇菜服用过多可引起心虚,可以莲花或洋茴香矫正。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