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中医药 . 民族医药 . 维药 . 〔维医常用药物〕

盒果藤

/heguotenggenpi/
条目作者钟国跃

钟国跃

最后更新 2024-02-29
浏览 192
最后更新 2024-02-29
浏览 19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旋花科植物盒果藤(Operculina turpethum)的干燥根或根皮。维语音译名“托尔布德”“土尔布德”(源于阿拉伯语名称Turbud的音译)、“突鲁必的”“尼苏提”(Nisut)。维吾尔族医学常用特色药材。

英文名称
heguotenggenpi
所属学科
中医药

中世纪医学家伊本·西拿(ibn-Sīnā,980~1037)所著《医典》中即记载为“Turbud”,英国副药典(BPC,1911)、美国药方解(DUSA,1918)中以“Turpethum.Br.”之名收载。维医药古籍《注医典》《回回药方》《拜地依药书》《药物之园》等中有记载。关于其药用部位,《医典》记载药材为“大而细的木质块,白色,像细竹子样中空,光滑”;《药物之园》记载“是一种植物的根皮”;《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以根皮入药;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附录中规定为“根茎”。盒果藤具有多分枝的肉质根,仅顶端有短的根茎,据上述文献记载及《拜地依药书》“以产自中国,白色,带胶质,较易研磨,无纤维者为佳”的记载看,应以根皮为好。

在植物分类上,盒果藤曾归属于旋花科番薯属(Ipomoea),命名为印度药喇叭(印度牵牛花,Ipomoea turpethum)。苏联N.N.依柯洛莫夫等翻译的《医典》中记载Turbud的原植物为印度药喇叭。印度、巴基斯坦等将盒果藤与萝藦科植物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同等作泻药药用,前者习称“黑泻根”,后者习称“白泻根”,但近代研究表明这两种的功效有较大差异,应作为不同的药物使用。

盒果藤分布于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西部、台湾、云南南部;生长在海拔500米左右的溪边、上古、路旁灌丛向阳处。热带东非、马斯克林群岛、塞舌尔群岛、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等均有分布。据《拜地依药书》的记载,药材主要产自中国。秋季采挖,切段,剥取根皮,涂巴丹杏仁油,晒干。

盒果藤根呈圆柱形,有棱沟,常切成长0.5~5厘米的段,直径0.6~3厘米,有纵皱纹和横纹,棕褐色;质坚韧;断面横切面浅棕灰色,皮部色较深,呈棕色,表皮和韧皮部间可见6~10个异型维管束,木部呈放射状。气微,味淡,嚼之微有烟辣刺喉感。

盒果藤根皮为三级干热,味微辛。功能生干生热,清除异常黏液质,燥湿退肿,祛寒止痛,祛风养筋,止咳平喘,除寒解郁,软坚消痔,开通耳窍。用于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水肿、关节疼痛、小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面瘫、咳嗽、哮喘、抑郁症、痔疮、耳鸣、耳聋。

盒果藤根含泻根酸[注]、泻根次酸、泻根素[注]、α-turpethein、β-turpethein;铜、锌、铁、钙、镁、锰、锶等微量元素。

泻根素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泻根酸具有抗过敏活性;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并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产生抗肿瘤作用。

维医学古籍《注医典》记载盒果藤根皮能燥湿生干、祛寒益筋、清除单纯性异常黏液质;《拜地依药书》记载可用于黏液质(湿寒)性关节炎疼痛、痛经,脑内黏液性黏液质增多性瘫痪、癫痫等;《药物之园》言能清除脑、胃、子宫中的过多湿性,开通阻塞。临床多配伍于复方中,用于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如以盒果藤为主药的“苏福非托尔布德散剂”,功能是清除胃脘及肠道黏液性黏液质、润肠通便、通气,用于胃脘、肠道黏液性黏液增多、便秘腹胀;配伍有盒果藤的“除障则海甫片”,功能为清除异常脾液质及胆液质、除障明目,用于白内障;“复方阿里红片”功能为化痰开阻,治疗咳嗽、气喘、痰多;“通滞苏润江胶囊”功能为开通阻滞,用于关节骨痛、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通阻合牙日仙拜尔片”功能为清除异常胆液质、润肠、调经,用于异常胆液质所致便秘、闭经;止痛努加蜜膏能清除异常脾液质、胆液质,通阻养神,治疗头痛耳鸣、抑郁、癫痫、神经衰弱。用量:内服3~5克;或入汤剂、蜜膏、散剂、丸剂等。

维医认为本品对肠和心热者有害,过量可使器官干燥,引起恶心,可以巴旦杏仁、阿月浑子、西黄芪胶矫正。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