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医学 . 中医药 . 民族医药

傣族医学

/traditional Dai nationality medicine/
条目作者张超吴永贵陈清华
条目作者张超

张超

吴永贵

吴永贵

陈清华

陈清华

最后更新 2024-02-28
浏览 194
最后更新 2024-02-28
浏览 19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以傣族贝叶文化为背景,以四塔五蕴为理论核心,以聚居区天然药物为资源,以傣族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积累、独立创造而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民族医学。

英文名称
traditional Dai nationality medicine
所属学科
中医药

不仅是傣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民族文化遗产。傣族医学以其独特而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为傣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傣医药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此外,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的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印度等国。傣族与泰国、缅甸、老挝的主体民族泰族、佬族、掸族等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习俗,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传统医学相通,具有同源异流的特点。

傣族大都分布于北纬25度以南,海拔500~1300米以内的低纬度低海拔的河谷平坝地区,年平均温度21℃左右,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森林茂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别适合动、植物生长,仅西双版纳就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热带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5000多种,其中可以药用的有2500多种,脊椎动物530多种。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也适宜一些致病病菌的生长繁殖,易导致人畜疾患。傣族人民在长期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疾病预防、诊疗、方药等的经验、知识,并总结归纳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傣医药学体系。

傣族医学的发展有25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萌芽、积累、形成和发展4个历史时期。

据傣医文献《罗格牙坦》(医学真理书)记述,在傣族称为“滇腊萨哈”(橄榄时期)的远古时期,傣族先民已有最初的医疗活动及认识药物的实践。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生长生活规律,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一些医药知识。

据《档哈雅龙》《罗格牙坦》等傣医文献记述,在傣族的原始社会,即傣族称为“波腊纳萨汗”的时期(食米时期),傣族人民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药物知识和治疗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积累沉淀,并总结掌握了一些使用各种药物防病治病的规律,指导应用与医疗实践中。傣族民间也出现了八大名医,形成了各自特色的“阿巴”(药物)和“巴雅”(处方),称为“八大要方”。

至公元七八世纪,傣族称为“米腊撒哈”的时期,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一些傣族掌握了“傣泐文”,他们在总结民间流传的傣医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随佛教传入的印度医学、药学知识和汉族的中医药知识,借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相关概念为自己构建理论框架,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著书立说,以指导临床用药。该时期,出现了系统论述傣医学基础理论的第一部专著《嗄牙山哈雅》(人体解说)、被誉为傣医药经典的《档哈雅龙》(大医药书)、傣药学专著《哟雅阿巴》(方药书)等,标志着傣医学已建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学体系。

1949年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傣族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在医、教、研、产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成立了以研究傣医药为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1988年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2007年由云南中医学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编写出版了中国首套傣医学本科教育规划教材,2011年云南中医学院设立了民族医药学院。2011年经三年的试点工作国家傣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正式开考。2015年云南中医学院开始招收傣医学本科专业。在傣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傣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其以四塔五蕴为理论核心,人体解说、三盘学说、风病论等为生理病理基础,以“四塔五蕴辨(病)证”“三盘辨(病)证”和雅解理论等为诊疗特色,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研究康复、保健和养生等益寿延年的方法。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统一,重视整体调节、医药并重,具有鲜明民族和区域特色。

“四塔”是“塔都档细”的简称。“塔”是音译,指界、元素、要素。傣族医学中“四塔”指“风、火、水、土”,“四塔”先天禀受于父母,受后天水谷的补充和滋养,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四大类物质,也是人体系统的四大类功能。

傣语称“塔拢”(talong),意即“风气”,泛指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风塔有支持、资助的特性,有转动的作用,以此促进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凡人体内具有“动”的特征的物质和功能皆属“塔拢”(风)。风(气)具有“动”而不定的特征,可夹杂其他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生多种病变。

傣语称“塔菲”(tafei),意即“火”。指人体内的火气、热量、能量。“火”先天禀受于父母,受后天之水谷精华所补充。凡体内具有“热”性的物质和功能皆属“火”。人体内存在着4种火,它不断燃烧,温煦肌体,是生命活动的根本;火旺则体壮,火衰则体衰,火随生命的存在而存在,随生命的消亡而熄灭。

傣语称“塔喃”(tanan),意即“水(血)”,指人体内起滋润补益作用的体液,有保护各器官功能正常的作用。凡体内具有“湿”性特征的物质和功能皆属“塔喃”(水)。狭义的水专指血管外具有湿性、色白质清的部分;广义的水还包括血。“血”是流淌于血管内的赤色物质,具有滋润补益身体的作用,先天禀受于父母,靠后天脾胃水谷所化精微补充,生理上水血互补,病理上互相影响,水不足血干,血不足则水少,治疗时应二者兼顾。

傣语称“塔拎”(talin),意即“土”,指人体内的脏腑组织结构与功能。“土”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本源,是四塔之本,生命的基础。“塔拎”犹如世间大地,以坚为性,能载万物。“土塔”包括人体的各部器官,共有二十种组织,即发、毛、指甲、牙、皮肤、肌肉、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等。

傣族医学理论以“风、火、水、土”四塔论述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傣医将四塔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四塔连心”,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体四塔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强调四塔与五蕴、结构与功能、形体与精神之间依照俱生,相互依止,不可分离。“四塔连心”是生命存在的保证,无四塔则“心”无以存。

“五蕴”是鲁巴夯塔(色蕴)、维雅纳夯塔(识蕴)、维达纳夯塔(受蕴)、先雅纳夯塔(想蕴)、山哈纳夯塔(行蕴)的统称。傣医认为:五蕴先天禀受于父母,赖后天四塔滋生而发育成熟,是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成分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五蕴理论重在阐释人体组织结构与功能、形体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间相互关系,是傣医药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以解释人体形体结构与精神心理的关系,阐释其生理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养生保健的理论。

色蕴。人体形态、容颜等外貌及人的精神状况,是人体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象,具有决定人体的外表形态、体貌特征的生理功能。

识蕴。人对外界的认知、识别、判断能力,掌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意志及血的生成和运行,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宰、统领、支配、派生其他四蕴的作用,是五蕴中最重要的一蕴。

受蕴。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感受性和耐受力,是精神、情志、思维对外界信息刺激的感知能力、应答反应和情绪体验。

想蕴。人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思想和欲望等。

行蕴。人自受精卵开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生命运动变化过程。行蕴正常,人体就能遵循人体自身的内在规律,正常发育,健康成长,走完生命的整个历程。

五蕴用以解释人体形体结构与精神心理的关系,阐释其生理和病理变化。五蕴与四塔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关系,二者在生理上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则互相影响。四塔的盛与衰都会引起五蕴的失衡而发生疾病;五蕴的失调也可使四塔发生过盛与不足的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

傣族医学对生命起源、胎儿生长发育、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及脏腑功能的认识和论述。人体解说出自《嘎牙山哈雅》一书,据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阿仑达听所著,随印度古经书传入西双版纳,后被译为傣文。人体解说主要阐述了八个方面的内容:①人体生理解剖与组织结构。②人体受精与胚胎的形成、生长和发育。③人和自然界的生存关系。④“塔都档细”(即“四塔”)和“夯塔档哈”(即“五蕴”)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四塔”衰败的预后与临床表现。⑤气候、居处环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⑥人生3个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变化,好发疾病、预防疾病及抗衰防老之药。⑦肤色与血味及选择用药的关系。⑧人体内“暖”(似细胞、微生物、寄生虫类)的特点。

三盘学说(盘档三)是傣医学划分人体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确定病位、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方法。“三盘学说”将人体分上盘、中盘、下盘。上盘,是指头面部至胸部区域,主要包括头颅、心、肺、上肢;中盘,是指胸部至脐部区域,主要包括肝、胆、脾、胃、胰腺和部分肠腔;下盘,是指脐部至下肢区域,主要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子宫、下肢等。三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为用。水血、风气通过三盘布散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肤、肢体,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维持着四塔功能的协调与平衡。若三盘不通,则出现水血、风气运行功能障碍。

风病论(辨解帕雅拢)是傣医“百病皆为风作怪”“风致百病”的病因、病理理论。塔拢(风)代表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风具有“动”的特征,凡具有输导功能的生理活动皆属于风。风分为6类,即阿托嘎马瓦答(下行风)、巫坦嘎马瓦答(上行风)、姑沙马瓦答(腹内风)、哥坦沙牙瓦答(腹外风)、案嘎满沙星瓦答(肢体循环风)、阿沙沙巴牙瓦答(呼吸风),分别循行于机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殖繁衍功能、分泌功能、排泄功能、饮食吸收功能、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机体的活动能力等。“风”邪易夹杂其他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生“风病”,因“风”而致的疾病有400多种。

“雅解”为傣语,意译为解药或解药理论。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特指解药,凡能解除体内毒素,平调四塔功能的傣药均属于“雅解”的范畴,包括解除食物毒性、解除动物叮咬中毒、解除热毒、解除药物毒性和解除药物作用五个方面。广义指应用“雅解”(解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解除人体的各种毒素,包括解除药物自身的毒或用药不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以保持体内四塔五蕴功能的平衡和协调。“雅解”理论的核心是“未病先解、先解后治”。“未病先解”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雅解”(解药)的预防治疗措施,调节人体功能、解除各种毒素,以保持体内四塔、五蕴的平衡协调,防止疾病的发生。“先解后治”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体发病后应先服用“雅解”(解药),以解除导致人体发病的各种因素;二是患病日久或久治不愈者,应先服用“雅解”(解药)以解除失治、误治或用药不当或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然后对症下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雅解”(解药)有热解、温解、凉解、平解之分。常见的剂型有磨剂、煎剂、丸剂、片剂、散剂、酒剂、油剂等;病情较轻或使用单方一般采用磨剂;煎剂多在病情较重需大剂量用药或复方时采用;丸、散、油、片剂在常规下备用;油剂和散剂主要用于外擦或外敷。

傣医临床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四诊(尼该档细):①望诊(短朴害)。通过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变化以诊察疾病。②听、闻诊(聋、反朴害)。通过听或嗅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声以及各种声音的变化和气味特点以诊察疾病。③问诊(探朴害)。通过询问患者,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治疗用药等情况以诊察疾病。④摸诊(赶朴害)。包括赶塞勒(摸脉)和赶呢多(触摸机体各部),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肤、额部、耳、鼻尖、胸脘腹、肢体、肩背等各个部位,探查脉动形态,以及各部位组织器官的形质、感觉等的变化,以常衡变,诊察疾病。通过四诊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经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病名诊断。四诊各有作用,临床诊断疾病需四种诊法相互配合应用。傣医认为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结构相互联系、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病理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因而诊察时必须局部与整体、内与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和诊断疾病。

诊察指甲以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手指甲的色泽、甲质变化,大拇指甲条纹的外形特征、透明度、血色充盈度、气血的流畅性等变化,以探查人体脏腑器官(如心、肝、肾、肺、胃、子宫)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傣医甲诊主要观察大拇指。正常的大拇指甲纹外观无特殊变异,无黄染,通过按压或挤压,可见到清晰的甲丝条纹,血色充盈,光泽红润,轻轻放开时,血液流畅。大拇指甲纹的以中间粗纹条丝为“中界纹”,并分为内、外两侧,有内侧观女、外侧观男之说;内、外两侧又各分为上、中、下三段。察看指甲时,让病人伸手俯掌,自然伸指。第一步,看其指甲有无缺损、伤残或涂染,视其能否进行察看;第二步,将患者双上肢依次托起,左手托住腕关节处,观察大拇指指甲色泽、形态、结构的变化;第三步,用右手食指托住患者大拇指,用大拇指或轻或重地按压患者大拇指指甲“中界纹”的头端,挪动观察内、外两侧;第四步,左手托住患者腕关节处,用右手大拇指、食指,按压或挤压患者大拇指指甲两侧,然后左右轻轻摆动,细细观察。

傣医对病证的分类最早记载于《档哈雅龙》,将疾病分为四塔病证、五蕴病证、脏腑病证。《嘎比迪沙迪巴尼》记述了40多种因风所致疾病。随着傣医学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塔都档细(四塔)病证、夯塔档哈(五蕴)病证、脏腑病证、三盘病证、帕雅摆诺摆乃嘎黄(寒热内外)病证和帕雅者恩(杂风病证)等傣医病证分类体系。这些分类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是按季节、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和症状进行分类。临床诊病时,常根据疾病的特点正确选择运用,也可综合运用。

傣医治法包括内治法(多雅摆内)和外治法(宾岛龙雅诺顿)。

内治法(多雅摆内) 。主要有解沙把(解法)、哦喝(汗法)、哦皇(清法)、鲁(泻法)、压海(消法)、雅补塔都(补法)、泵(通法)、鹿喃(利法)、哈(催吐法)、罕接(止痛法)、罕勒(止血法)、罕河(止汗法)、罕鲁(止泻法)、罕哈(止吐法)、乃牛亨(化石法)及乃沙利(化痰法)。

外治法(宾岛龙雅诺顿)。傣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是最具傣医特色的治疗方法。传统上有十大外治法,即烘雅(熏蒸疗法)、暖雅(睡药疗法)、磨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难雅(坐药疗法)、沙雅(刺药疗法)、果雅(包药疗法)、过(拔罐疗法)、咱雅(拖擦药疗法)、闭(推拿揉捏疗法)。还有捏背疗法、板(锤筋疗法)、央罕(足踏红犁揉按疗法)等,以及独具特色的“抱”(口功吹气疗法)。

在傣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傣药的种类繁多而丰富,仅西双版纳民间傣药就有228科372属1300多种。傣医采集药材非常注重季节和周日时辰,认为不同季节,不同周日时辰,药物有效成分存在于植物的不同位置,有效成分高则药力足,作用强。例如根茎药材多在冷季采集,花、果、叶药材多在热季采集,全株入药的药材多在雨季采集。加工方法有揉搓、研细、水磨、切制等,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炒法、炙法、煅法、焙法、蒸法。傣药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主要分为调四塔类、解药类和预防保健类。

傣医方剂最早见于《嘎牙山哈雅》,该书将1年12个月分为“腊鲁档三”(热季、冷季、雨季)3个季节,记载了各季节发病特点、预防措施和常用方药。成书于公元1323年前的《嘎比迪沙迪巴尼》记载了傣医传统经方及傣医单、验、秘方300个,加减变化后为390个,出现了治疗四塔病证的固定方剂,是后世四塔分治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对傣族传统医药的挖掘、继承和研究,已从傣医药的经书中整理出上千首单、验、秘方和传统经方。傣医方剂的组方原则是在辨病的基础上,根据傣医药理论,选择与病情相适宜的药物,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质强弱确定剂量,由单味或数味药物按照主药、辅助药、抑制药、调和药、药引子的配伍组成药方。傣医方剂的传统剂型有雅档(汤剂)、雅腊(茶剂)、劳雅(酒剂)、滇雅贯(膏滋剂)、雅哟(滴剂)、雅芬(磨剂)、喃满(油剂)、雅林(栓剂)、雅朋(散剂)、雅鲁(丸剂)、雅雅咪(片剂)、雅妞(膏剂)、雅罐(饼剂)、雅杆(条剂)、雅旺(灸剂)、雅爱欢(挂佩剂)、雅龙(闻剂)、烘(熏剂)。

  • 林艳芳.档哈雅龙.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 张超.傣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 西双版纳州民医药研究所编写组.傣族传统医药方剂.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