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工学 . 核技术 . 核技术基础 . 放射理论

康普顿效应

/Compton effect/
条目作者胡望雨撰何科基修订
条目作者胡望雨撰

胡望雨撰

何科基修订

何科基修订

最后更新 2023-03-29
浏览 399
最后更新 2023-03-29
浏览 39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X射线被物质散射后,散射波中出现波长比入射波波长长的成分的现象。又称康普顿散射。文献中也称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英文名称
Compton effect
又称
康普顿散射
别称
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所属学科
核技术

1920~1923年由A.H.康普顿和吴有训发现。康普顿效应可归结为:①原入射方向(散射角)只包含波长为的成分;而的其他散射方向均包含波长为的两种成分。②波长差,谱线强度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加(图a)。③同一散射方向的与散射物质无关,波长为的谱线强度随散射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弱(图b)。

康普顿散射的谱线强度分布康普顿散射的谱线强度分布

经典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利用A.爱因斯坦确立的光子概念,把上述散射效应看成是X射线光子与散射物质中的静止自由电子作弹性碰撞的结果,在理论上导出了波长差与散射角的关系:


式中,称康普顿波长;为电子的静止质量;为普朗克常数。康普顿效应的成功解释为光的量子性又一次提供了有力证据。严格说来物质中的自由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被电子散射的X射线光子必须考虑多普勒频移,利用这一效应可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情况。

在核辐射探测中,康普顿散射产生的电子噪声会降低探测灵敏度和分辨率。也可考虑利用这种康普顿效应来获取物质的内在性质。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