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东以日月山为界,西至敖伦诺尔、阿木尼尼库山一线,北部以大通山为界,南至青海南山,介于北纬36°15'~38°21',东经97°51'~101°20'。在行政上隶属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刚察县和海晏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4县的25个乡镇。
青海湖盆地
因青海湖而得名的盆地。
- 英文名称
- Qinghai Hu Pendi
- 所属学科
- 中国地理
青海湖盆地东南部属南祁连山槽背斜,东部和东北部属中祁连槽背斜,南缘为青海南山槽向斜,西南面连接柴达木台块和北昆仑槽向斜,中新生代由断块陷落成为内陆断陷湖盆。新构造运动时期,周围山地强烈隆起,日月山的强烈上升隆起封闭成为内流湖泊盆地。盆地海拔3194~5179米,整体轮廓呈椭圆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盆地内部相对平坦,环带状发育着宽窄不一的侵蚀构造地貌、堆积地貌和风沙地貌。湖周山地山麓地带的洪积扇、洪积阶地及入湖河流阶地发育。滨湖地带分布有多条新老环湖堤。湖东甘子河口到海晏湾以南分布有金字塔形和新月形沙丘群。青海湖中有鸟岛、鸬鹚岛、海心山、新沙岛、老沙岛和三块石岛6座岛屿。
青海湖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最低-30℃;7月平均气温12.4℃,最高28℃,年平均气温-0.6~0.7℃。年降水量327~423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约为全年降水量的2/3,雨热同季,夏季降水多达300毫米。盆地全年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全年蒸发量达1300~2000毫米,是青海省大风、沙暴日数较多的地区之一。
青海湖盆地共有大小河流70余条,较大河流主要有布哈河、黑马河、甘子河,除布哈河外,其他河流较为短小,河流分布南北呈明显的不对称性,青海湖是盆地最大的集水区,总面积达4321平方千米,这些河流每年补给青海湖约13.35亿立方米水量,其中布哈河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的60%。
青海湖表层水温平均16℃,夏季表层水温可达22.3℃,冬季湖面结冰,冰下湖水因富含无机盐类结冰水温略低于0℃,约为-0.9℃,青海湖每年11月中旬到翌年1月份全湖形成稳定冰层,封冰期多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冰厚度一般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
盆地内有少量灌丛植被,森林资源匮乏,草场以草甸草原为主,植物种类多为旱生、中旱生的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优势种为紫花针茅、西北针茅、冷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等,伴生种有西北冰草、扁穗冰草、垂穗披碱草、多裂委陵菜等,草场鲜草产量750~3750千克/公顷,是水热条件自然配合最好的牧业区之一。湖区盛产裸鲤(俗称湟鱼)。
青海湖是青海省重要的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有青海湖、鸟岛、湖东沙地、湖滨草原、湖滨油菜花和西海郡古城遗址等。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编辑委员会.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