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腾片遇水后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呈泡腾状迅速溶解,药物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临床上常用的泡腾片主要有口服泡腾片和阴道泡腾片。口服泡腾片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和不能吞服固体制剂的患者。质量较好的口服泡腾片泡腾完毕后即为一杯酸甜可口的饮品;阴道泡腾片用于局部治疗,使用方便,可增加药物与人体的接触面,提高药效,同时可避免污染衣物。
首页
[{"ID":42425,"Name":"医学"},{"ID":75405,"Name":"现代医学"},{"ID":111378,"Name":"药学领域"},{"ID":164825,"Name":"药剂学"},{"ID":164835,"Name":"药物剂型"},{"ID":164903,"Name":"固体制剂"},{"ID":164915,"Name":"片剂"},{"ID":164922,"Name":"泡腾片"}]
. 医学 . 现代医学 . 药学领域 . 药剂学 . 药物剂型 . 固体制剂 . 片剂 . 泡腾片泡腾片
/effervescent tablets/
最后更新 2024-03-02
浏览 343次
含有泡腾崩解剂,如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可产生气体而呈泡腾状的片剂。
- 英文名称
- effervescent tablets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泡腾片的处方主要包括药物、泡腾崩解剂、黏合剂、润滑剂、矫味剂和着色剂等。泡腾片中的药物一般是易溶性的,加水产生气泡能溶解。泡腾崩解剂常用有机酸和可产生二氧化碳的碱。有机酸一般用枸橼酸、酒石酸、富马酸等,其中枸橼酸最为常用;产生二氧化碳的碱常用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等。为满足泡腾片形成溶液的外观要求,所需辅料应具有适宜的水溶性,能够在水中溶解或在配伍后溶解。此外,处方中加入矫味剂和着色剂,可改善制剂的口感,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将酸、碱源分别与辅料混匀后湿法制粒、干燥,再将酸性颗粒、碱性颗粒、香精以及药粉等混匀压片。泡腾片的制备过程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相对湿度最好不要超过30%;且制备过程中尽量避免水分的引入,优先采用非水湿法(如采用乙醇作为润湿剂或黏合剂的溶剂)制粒压片、干法制粒压片或粉末直接压片的片剂制备工艺。
泡腾片应泡腾迅速,溶液澄清、无沉淀、不挂壁、外观好。除常规检查项外,泡腾片还需进行发泡量的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取25毫升具塞刻度试管(内径1.5厘米,若片剂直径较大可改为内径2.0厘米)10支,按规定加一定量水,置于37±1℃水浴中5分钟。各管中分别投入供试品1片,20分钟内观察最大发泡量的体积,平均发泡体积不得少于6毫升,且少于4毫升的不得超过2片。
扩展阅读
- 方亮.药剂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 潘卫三.工业药剂学.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