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注射用混悬剂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无菌,能再混悬,能通过针头,等渗和无刺激性等。混悬剂中所使用的附加剂,如助悬剂、增稠剂、湿润剂、稳定剂和防腐剂等,应具备无毒性、无抗原性、无刺激性、无溶血、加热灭菌时稳定等特征。已批准上市的注射用混悬剂有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阿立哌唑纳米混悬液和普鲁卡因青霉素G混悬液等。
注射用混悬剂
将不溶性固体药物分散于液体介质中制成的一类可供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用的液体制剂。
- 英文名称
- suspensions for injection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当混悬剂中药物微粒粒径相对较大或溶解度很低时,采用皮下、皮内或肌内注射,可在注射部位形成局部药物贮库,延长作用时间,缓慢释放药物,起到增强药物吸收的效果。肌内或皮下注射混悬剂的释药速率和药物吸收效果,易受混悬剂的药物溶解度、粒度、药物浓度的影响。增加混悬剂的黏度,可延迟药物起效时间并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触变性混悬剂在静置或轻微振摇时黏度大,用力振摇则黏度显著降低,使混悬剂具有容易流动、再分散、易通针和易注射的特性。
当混悬剂中药物颗粒粒径在1000纳米以下时,可用于静脉途径给药。人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有吞噬外来异物的作用,当水不溶性混悬剂颗粒通过静脉送入体内时,被作为异物储留在网状内皮细胞丰富的部位,可使该处药物浓度提高,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剂量,延长药效(药物逐渐被吸收),降低不良反应的目的。因此,对于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脏、淋巴)发生的病变,使用静脉注射用纳米混悬剂,可收到比普通溶液型注射剂更好的疗效。例如,将具有抗癌作用的喜树碱制成静脉注射用纳米混悬剂,可使药物高度集中于肝脏,用于治疗肝癌取得满意的效果。
注射用纳米混悬剂相较于口服制剂具有以下优点:①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②避免首过效应。③可局部定位,降低药物的全身毒性。④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顺应性。⑤维持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造成的不良反应。
注射用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上而下”(top-down)法,指采用机械力将较大粒径的药物颗粒逐步破碎,由大颗粒裂解成小颗粒,该法主要包括介质研磨法、高压均质法等;另一类是“自下而上”(bottom-up)法,指将药物分子组装成大颗粒系统,该法主要包括沉淀法、乳化蒸发法、超临界法、冷冻干燥法等。制备的注射用纳米混悬剂应确保无菌,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①γ-射线灭菌,但须避免药物发生分解。②加热灭菌,不适用于熔点低的药物。③过滤灭菌,适用于粒径小于滤过除菌用微孔滤膜的制剂。④无菌操作。针对注射用纳米混悬剂的灭菌方法主要采用过滤除菌和无菌操作。
注射用混悬剂有以下特殊的质量要求:①严格控制药物颗粒的大小。供皮下或肌内注射时,颗粒应小于15微米,15~20微米者不应超过10%;供静脉注射时,颗粒大小在2微米以下者占99%,否则会引起静脉栓塞。②有较好的分散性,不能沉降太快。在贮存时一旦沉下,经振摇后可再分散而不产生结块现象。③具有良好的通针性,易自瓶中顺利取出,不黏瓶壁。④应无菌、无热原。
扩展阅读
- 顾艳,何军,卞玮,等.注射纳米混悬剂制备及表征的研究进展.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6,47(4):471-477.
- 王丽丽,祝美华,刘正平,等.纳米混悬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17,28(10):1415-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