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药学领域 . 药剂学 . 药物剂型 . 液体制剂 . 药用表面活性剂 . 药物溶出

药物溶出

/drug dissolution/
条目作者李馨儒

李馨儒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51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5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药物从固体制剂中释放并溶于体液中的过程。

英文名称
drug dissolution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口服药物首先要在胃肠液中溶解,然后通过胃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药物的溶出首先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也与剂型种类、制剂处方、生产工艺、贮存过程以及体内各种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溶出速率是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实际疗效的重要因素,因此药物的溶出是固体制剂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

溶出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首先是药物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形成饱和层,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再在对流作用下进入溶液。不同制剂的溶出过程是不同的,例如片剂和胶囊剂口服后首先崩解成颗粒,然后药物分子溶出、吸收;而散剂和颗粒剂没有崩解过程,迅速分散后药物溶解,因此吸收较快;混悬剂的颗粒较小,且本身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因此药物的溶出更快;溶液剂中的药物本身就以分子状态分散,所以口服后没有溶出过程,药物可以直接被吸收。

不同剂型溶出与吸收过程示意图不同剂型溶出与吸收过程示意图

影响药物溶出的因素包括药物的溶解度、溶出表面积、溶出介质的体积、药物的扩散系数、扩散层厚度和剂型因素等。诺伊斯-惠特尼方程常用于描述药物的溶出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假设固体表面药物的浓度为饱和浓度Cs,溶液主体中药物的浓度为C,药物从固体表面通过边界层扩散进入溶液主体,此时药物的溶出速率(dC/dt)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描述:


式中K为溶出速率常数;D为扩散系数;δ为扩散层的厚度;V为溶出介质的体积;S为溶出表面积。

在漏槽条件下,Cs≫C,则dC/dt=KSCs。

由上式可知,药物的溶出速率与溶出速率常数K、药物粒子的表面积S、药物的饱和溶解度Cs成正比。因此,药剂学中经常通过增加药物的表面积或改善药物的溶解度来促进药物的溶出。

  • 平其能,屠锡德,张钧寿,等.药剂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 张志荣.药剂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