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意代码之一,1984年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由美国计算机病毒研究专家F.科恩(Fred Cohen)提出: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上,能够自我繁殖并对寄生体产生破坏的可执行代码或程序。计算机病毒的独特感染传播能力,使得它可以很快地蔓延,并且常常难以根除。计算机病毒能将自身附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同被传播。关于计算机病毒另外一种重要观点是:计算机病毒早已突破被程序代码感染的主机的局限,部分病毒也不再只是感染程序,而是自成独立个体,并开始利用系统的正常功能与机制将程序代码感染传播目标延伸到其他主机,即其已经从程序寄生发展为主机寄生。
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一样,有其自身的病毒体(病毒程序)和寄生体(宿主),感染是其主要行为特征。所谓感染或寄生,是指病毒将自身嵌入到宿主指令序列中。宿主指令序列是合法程序(也可能是操作系统本身),它为计算机病毒提供了生存环境。当病毒程序寄生于合法程序之后,病毒程序就占有合法地位。这样合法程序就成为病毒程序的寄生体,或称为病毒程序的载体(宿主)。病毒程序可以寄生在合法程序的任何位置上,一旦寄生于合法程序之后,就随合法程序的执行而执行,即随它的生存而生存,消失而消失。为了增强活力,病毒程序通常寄生于一个或多个被频繁调用的程序中。
计算机病毒技术从其产生发展至今渐渐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今的计算机病毒结合各类技术正向多方面发展,其边界也越来越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