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档案学 . 历史文书 . 诏令文书

丹书铁券

/imperial credential written with red cinnabar on an iron plate/
条目作者覃波

覃波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2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2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古代以皇帝名义颁发给功臣、勋贵的一种带有盟约性质的免罪、免死文书。又称誓书铁券或铁契。

英文名称
imperial credential written with red cinnabar on an iron plate
又称
誓书铁券或铁契

持有铁券的功臣、勋贵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世袭特权,必要时,铁券可作为犯罪免死的凭证。始于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向功臣颁授铁券。《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西汉分封诸侯时有一定的典礼和仪式,在典礼上有誓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载其誓词为:“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用丹砂将誓词写在铁制的契券上,再将铁券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王各存一半,以为验证。《后汉书·祭遵传》引用了东汉光武帝时博士范升所上奏疏中的一段话,文曰:“昔高祖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与下分功,着录勋臣,颂其德美。生则宠以殊礼,奏事不名,入门不趋。死则畴其爵邑,世无绝嗣,丹书铁券,传于无穷。斯诚大汉厚下安人长久之德,所以累世十余,历载数百。”

唐代以后的铁券不是丹书而是嵌金。现存最早的铁券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昭宗赐吴越王钱镠的铁券。乾宁三年(896),昭宗为嘉奖钱镠讨伐董昌有功,特颁赐于钱镠的。铁铸,形如覆瓦,纵29.8厘米,横52厘米,厚2.41厘米,重约132两(6.6千克),上嵌金字350个,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现金字多有剥落。铁券上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字样,意即皇帝可免钱镠9次死罪。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昭宗赐吴越王钱镠的铁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昭宗赐吴越王钱镠的铁券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笼络功臣,把封爵与赐券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严密的、规范化、程序化的典章制度。洪武二年(1369),“太祖欲封功臣,议为铁券”。洪武三年,“大告武成,论功行赏,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铁券丹书,誓诸白水,河带山砺,爱及苗裔”。这是朱元璋在位期间第一次颁授铁券。二十五年,对铁券的形制进行了改造,又“赐公傅友德,侯王弼、耿炳文、郭英,及故公徐达、李文忠、侯吴杰、沐英,凡八家”。两次大规模颁授铁券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明代铁券文书的制度。《明会典》称:“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与。或世,或不世,皆给诰券。”由此可见,铁券文书之制成为明代勋爵制度的一部分。

虽然明代曾颁赐过大批铁券,但存世的明代铁券却十分稀少。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有2件,分别是成化五年(1469)抚宁侯朱永铁券和成化二十三年保国公朱永铁券,都是明宪宗颁赐给朱永的。青海省档案馆藏有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右军都督李文铁券。现居甘肃临洮的明会川伯赵安的后人保存有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赵安铁券。

青海省档案馆藏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右军都督李文铁券青海省档案馆藏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右军都督李文铁券

  • 裴燕生.历史文书.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