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美术学 . 中国古代美术 . 〔中国古代美术〕 . 石窟

石窟

/cave temple/
条目作者李裕群

李裕群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650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65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开凿在山崖上的古代庙宇。又称石窟寺。

英文名称
cave temple
又称
石窟寺

石窟寺是宗教信徒礼拜、供养、起居和修行的场所。其源头可追溯至古埃及中王国时代各州显贵在尼罗河沿岸山崖开凿的岩窟墓。及至新王国时代,岩窟墓发展为石窟寺。最有名的石窟寺是古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埃及南部开凿的阿布·辛拜勒石窟,其内部按埃及神庙规格布置,门面依崖凿刻4尊高达23米的法老像,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巨型石窟造像。公元前5~前4世纪,波斯帝国诸王先后在首都波斯波利斯附近的山崖开凿岩窟墓。前3世纪后传入古代印度,发展为佛教、耆那教的石窟。随着佛教的传播,石窟传至阿富汗等中亚地区。3世纪,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向东逐渐传播到中国内地,并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雕塑艺术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

主要集中在印度西部的德干高原。印度地处热带,气候炎热,而岩窟具有冬温夏凉、适宜静居的特点,故在吠陀时代就有隐士和“仙人”居住的洞窟建筑。印度宗教石窟约开凿于前3世纪中叶,7~8世纪逐渐衰微。现存洞窟1200多个,以佛教石窟为主,约占3/4,其他有耆那教和印度教的石窟。重要代表有巴查石窟、卡尔利石窟、纳西克石窟、阿旃陀石窟[注]埃洛拉石窟[注]、奥莱伽巴德石窟等。它们建筑规模宏伟,以丰富、精美的雕刻、壁画见称,是古代印度石窟艺术的精华所在。印度石窟大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约从前3~公元3世纪,晚期为笈多王朝时期(4~7世纪)。中亚地区的石窟主要集中在阿富汗境内。

印度最早的石窟约开凿于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如比哈尔邦的巴拉巴尔石窟。此石窟现存3窟,较完整的有洛马沙梨西窟,为单穴一门形式,窟体椭圆,门拱为仿木构建,上筑雕柱、梁、檩、椽,有群象朝拜佛塔浮雕。此石窟按当地木结构庙堂形制开凿,代表了印度石窟艺术传统的开端,直接影响到日后的石窟。以后石窟规模越来越大,雕刻日趋精丽,形制渐臻完备。从用途看,有塔庙窟、僧房窟两大类。塔庙窟又译作支提窟,是礼拜性质的洞窟,外观雕刻复杂,窟内通常雕两排纵向立柱,将空间分隔成3部分。主室后部是主体建筑佛塔,信徒可以绕塔礼拜。僧房窟又译作毗诃罗窟,为一种方形洞窟,中部有大厅,四周凿若干小室,供僧人起居之用。较早的塔庙窟结构仍多沿袭木构寺院,窟内的列柱上承茅棚式拱顶,窟后部呈半圆形,中心置佛塔。到1世纪前后,逐渐抛弃仿木结构而自成一体。典型代表见于孟买东南的卡尔利石窟。此石窟共有4座,最大的一座为塔庙窟。窟门前立双柱,上雕4狮连体柱头。门廊高达18米,3面遍布浮雕,雕刻极为富丽精美。窟内立柱柱头上雕刻有跪象、跃马和骑手等,窟内后部佛塔上竖木制伞盖。印度早期洞窟的代表是孟买东南的巴查石窟,约开凿于前2世纪。

到笈多王朝时期,印度石窟的发展进入鼎盛。修建石窟的地点增多,主要集中在西印度。典型石窟有阿旃陀石窟、奥莱伽巴德石窟、埃洛拉石窟等。洞窟类型沿袭早期传统,主要有塔庙窟和僧房窟。但塔庙窟数量和采用仿木结构的做法明显减少,佛塔正面增设佛龛。僧房窟则在中厅设佛堂安置佛像,从而使这种洞窟除具传统的居住功能外,又兼有礼拜的功能。晚期石窟雕刻日趋富丽复杂,一般石窟四壁布满佛传故事(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故事)和佛本生故事(宣扬释迦牟尼前世或前若干世善行的故事)浮雕,石柱上雕活泼的飞天和女神像。如阿旃陀第19窟塔庙窟,窟内两排列柱及柱头均有图案装饰和人物浮雕,佛塔、门窗和周围墙壁遍布大小神龛,内雕千姿百态的佛和菩萨,以及各种装饰纹样。这种情况标志着笈多王朝佛教艺术的成熟和发达。晚期石窟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主要是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它们构图繁复,色彩艳丽。笈多时期的雕刻和壁画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印度美术,而且对东方佛教艺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阿旃陀石窟外景阿旃陀石窟外景

阿旃陀石窟内景阿旃陀石窟内景

中亚地区阿富汗的石窟,著名的有中部的巴米扬石窟、[注]东部贾拉拉巴德的费尔哈纳石窟、北部的哈扎尔斯姆石窟等。同印度石窟不同,阿富汗石窟以佛殿窟为主,另有大像窟,塔庙窟很少见到。佛殿窟平面有方形、八角形、圆形等形状,窟顶结构复杂,有球形顶、套斗顶、拱券顶等。窟内的雕刻保存不多,在风格上体现了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特点。如巴米扬东、西大佛身披通肩式袈裟,有平行的“U”字形衣纹,给人以薄纱透体的感觉。窟内有大量壁画,构图富于变化,但题材较少,没有本生故事画和各种经变画,除涅槃像外没有其他佛传故事画。阿富汗因位居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地带,石窟艺术兼有印度、波斯、中亚各地流派的特点。

中国开凿石窟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可到16世纪。中国石窟分为新疆、中原及北方地区、南方和西藏四大区域。形制除佛殿窟、僧房窟两大类外,还有塔庙窟和大像窟等。绝大多数为佛教石窟,以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三大石窟为杰出代表。存在个别的道教石窟。新疆吐鲁番还有摩尼教石窟。20世纪初,许多石窟遭到外国人的盗劫和破坏,众多精美的佛教艺术品被劫掠到国外。 

佛教东渐,首到西域诸国。故新疆石窟开凿年代较早,约从3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13世纪。新疆石窟从喀什到吐鲁番均有分布,以库车、拜城为中心的古龟兹地区是最为集中的区域,其中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注]、库车的库木吐喇千佛洞为典型代表。新疆石窟多塔庙窟、大像窟、僧房窟、禅窟,洞窟中一般是泥塑和壁画相结合。塑像、壁画题材在6世纪以前主要流行小乘佛教的释迦、交脚弥勒及表现释迦的本生、佛传、因缘故事。绘画技法为西域流行的晕染法。6世纪以后,出现大乘佛教题材的千佛、阿弥陀佛净土等题材。绘画技法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新疆是石窟艺术东传路线上的重要地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新疆石窟艺术融会了印度、中亚等地的佛教艺术和当地的传统文化,与中原佛教艺术相比,在塑像、壁画风格和绘画技法上都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克孜尔千佛洞外景克孜尔千佛洞外景

新疆库木吐喇千佛洞第45窟中的乐舞壁画新疆库木吐喇千佛洞第45窟中的乐舞壁画

这一地区的石窟数量多、分布广,是中国石窟的主要部分。河西和陇东是沟通西域和长安(今西安)的重要交通路线,也是佛教东传的主要途径,这两地石窟艺术的发展比中原东部地区要早,约在4世纪就有开凿活动。敦煌莫高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为这里石窟的典型代表。其中炳灵寺第169窟有十六国西秦(420)纪年题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龛像。这里流行塔庙窟和佛殿窟,有少量禅窟、僧房窟和大像窟,麦积山则出现大量的崖阁式窟。河西区造像以塑像为主,也采用石胎泥塑方法;陇东区则多为石雕。造像、壁画题材多为释迦牟尼、交脚弥勒、倚坐佛、三世佛、七佛、释迦多宝、千佛及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炳灵寺以西诸石窟中,壁画主要采用西域晕染法,6世纪以后流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造像题材流行无量寿佛、维摩文殊、三世佛、七佛、千佛等,壁画中出现西方净土变、涅槃变等。河西、陇东的石窟艺术既与西域有密切关系,也受到东部长安和洛阳等地佛教艺术的影响,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晋豫及其以东地区是中央王朝统治中心,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精华所在。这里的石窟始凿于5世纪中叶。以地处都城附近、由皇家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等为石窟主流。它们吸收和融合中外文化精髓,不断出现新型的石窟造像模式。主流石窟不仅洞窟数量多、规模大,而且题材丰富、雕刻精美,往往引导中国石窟艺术的潮流,对其他地区产生巨大影响。洞窟中多大像窟、中心柱窟、佛殿窟,有成组的双窟,还有少量的禅窟或禅窟群。外观较多地模拟佛寺建筑。5~6世纪前期,造像、壁画题材主要流行释迦、释迦多宝、三世佛、七佛、交脚弥勒、交脚佛、维摩文殊及连环画式的佛传、本生故事画。从6世纪中叶开始,流行无量寿佛、西方净土变、弥勒佛、思惟菩萨,及以卢舍那、阿弥陀、弥勒为组合的三佛题材。响堂山石窟内还刊刻有佛经。7~8世纪,反映净土、华严、密宗等佛教宗派信仰的题材较为流行。8世纪中叶,经过安史之乱,中原地区开窟造像衰微。12世纪,太原出现模仿佛教石窟的龙山道教石窟(见龙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造像天梯山石窟造像

云冈石窟外景云冈石窟外景

八大明王窟八大明王窟

以江浙、四川和云南较为集中。年代较早的是5~6世纪开凿的南京栖霞山石窟(见栖霞山石刻[注])和浙江新昌大佛(见宝相寺摩崖龛像)。其后有6世纪开凿的四川广元皇泽寺、千佛崖石窟(见皇泽寺摩崖造像广元千佛崖造像),7世纪的巴中西龛石窟等。8世纪以后四川石窟由北向南扩展,出现大足、安岳等石窟(见大足石刻安岳石刻)。9~11世纪,云南开凿了剑川石钟山石窟。10~14世纪,杭州有西湖石窟(见飞来峰造像[注])。从形式上看,南方地区以摩崖龛像为主,洞窟较少。栖霞山流行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三佛等题材。四川地区流行阿弥陀佛、倚坐弥勒、菩提瑞像、观世音菩萨、西方净土变、天龙八部等题材。8世纪中叶以后,毗卢遮那佛、药师佛、十一面观音、救苦观世音等密宗题材广为流行。四川还有道教龛像。杭州西湖石窟五代、两宋时流行阿弥陀佛,另有弥勒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罗汉群像和手持长柄钺的天王像;元代流行毗卢遮那佛、无量寿佛、文殊菩萨、各种佛母等藏密题材。云南石钟山石窟流行弥勒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华严三圣、观音菩萨、毗沙门天王、大黑天神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帝王窟、阿嵯耶观音、梵僧观音等。 

栖霞山千佛崖石窟栖霞山千佛崖石窟

西藏地区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重要区域。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昌都地区以摩崖造像为主,西部阿里地区主要开凿洞窟。年代最早的是拉萨的查拉路甫石窟,为中心柱窟,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藏妃茹雍主持开凿。阿里的石窟集中在札达县古格故城附近,开凿于11~16世纪,有佛殿窟、佛坛窟、僧房窟、禅窟等。塑像一般已不存,但保存下大量色彩鲜艳的壁画,绘有各种藏密佛像、菩萨像、曼荼罗、护法神像和各宗派的高僧像。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如壁画中的晕染法和对兽纹、环形联珠纹等,都是西域和河西一带所流行的。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