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经周期中,观察者可以分别从卵巢和子宫两个角度来描述机体的形态和功能的规律性改变,从卵巢的角度描述,称为卵巢周期,从子宫的角度描述就称为子宫周期。卵巢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卵泡期、排卵、黄体期。黄体期在时间上刚好与子宫的分泌期同步。
人类黄体期持续10~16天,平均14天。不到12天的黄体期很难怀孕。虽然黄体期的长度在不同的女性差别很大,但是对某一个女性,在不同的月经周期中,黄体期的时间相当一致。
黄体期的过程:排卵后,垂体前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引起优势卵泡的其余部分转变为黄体,产生大量孕激素和中等量雌激素,这些黄体激素对腺垂体构成负反馈抑制效应,于是,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黄体无法维持而退化,退化的过程中细胞会逐渐变小,发生脂肪变性,以后就消失,残余物由巨噬细胞吞噬,黄体所在的位置渐被结缔组织形成的瘢痕所代替。黄体退化后,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下降,引发月经,同时,对垂体的负反馈抑制减弱,引起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开启了下一个月经周期。
黄体期中子宫的变化:黄体的作用是分泌大量孕激素和中等量雌激素,因此,黄体期时的子宫变化主要是受孕激素影响的结果,表现为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内膜变得疏松、水肿,血液供应增加,腺体变得迂回弯曲,分泌含糖原的黏液,平滑肌细胞的兴奋性也降低,这些都为可能的胚泡着床和胚胎发育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