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的分泌有三种调控方式,分别是节律性分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其中体液调节就包括代谢产物的调节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节,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就属于后者。轴中的激素分泌量不但互相影响,而且通过影响卵泡的发育、排卵、黄体的成熟从而造成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各激素分泌的规律性波动(图1)。这种激素分泌的波动既是产生子宫周期的原因,还返回来影响卵泡的发育、排卵和黄体的成熟。
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抑制图1 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
卵泡期早期:为子宫周期的月经期,由于黄体已经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浓度急剧下降,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腺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抑制减弱,引起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增加,更多的卵泡刺激素不但刺激少数卵泡(5~7个)进入成熟的最后阶段(三级卵泡后期),还能分泌更多雌激素。雌激素能增加卵泡颗粒细胞膜上卵泡刺激素的受体数量,使颗粒细胞对卵泡刺激素更加敏感,从而正反馈地促进雌激素自身的分泌,因此此时的雌激素浓度虽然处于最低位,但却在稳定地上升(图2)。
卵泡期中期:随着雌激素分泌的增加,子宫内膜进入增生期。同时不断增加的雌激素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形成负反馈抑制,引起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减少。对于优势卵泡,虽然卵泡刺激素不断下降,但是,它却可以通过雌激素分泌的自身正反馈增加膜上受体的数量,保持自身生长的同时分泌越来越多的雌激素,而其他卵泡却随着卵泡刺激素的减少而闭锁(图2)。
卵泡期后期:优势卵泡通过自身正反馈不断生长,分泌越来越多的雌激素。终于,雌激素浓度达到一个阈值,触发对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的正反馈刺激(原因不明。动物实验中有证据表明是通过高浓度雌激素刺激下丘脑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但人类却没有观察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增加),使这两种促性腺激素出现峰值分泌,而黄体生成素的峰值分泌正是排卵的原因(图2)。
排卵:黄体生成素峰通过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削弱卵泡壁、促进卵泡周围肌样细胞收缩造成排卵(图2)。
黄体期前期:排卵后,卵泡的剩余部分转变为黄体,并迅速成熟,产生大量孕激素和中等量雌激素,因此在黄体期的前期,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浓度迅速上升,子宫进入分泌期。性激素浓度的上升对下丘脑和腺垂体产生负反馈抑制,所以在这一阶段,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量逐渐减少(图2)。
黄体期后期:随着促性腺激素的减少,黄体进入退化阶段,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减少,大约在排卵后第14天,黄体彻底萎缩,雌激素和孕激素浓度达到最低值,引发月经和下一个周期的开始(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