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的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组与其走向平行的蛋白丝即粗、细肌丝构成,肌肉的缩短和伸长均通过粗、细肌丝在肌节内的相互滑动而发生,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这一理论最直接的证据是,肌肉收缩时其暗带(肌原纤维中颜色较暗的区域)的总长度不变而明带(暗带两边颜色较亮的区域)缩短。同时H带(暗带中央的一段相对较亮区域)相应变窄或消失,而H带两侧的暗带相应变长。在肌肉收缩时,粗、细肌丝的长度都没有改变,只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线(暗带中央的一条横向带)方向滑入,增加了粗、细肌丝间的重叠。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当前公认的肌肉收缩机制是肌丝滑行理论。
- 英文名称
- skeletal muscle contraction mechanism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分子构成。肌球蛋白分子头部称之为横桥,具有两种主要特性:①具有腺苷三磷酸(ATP)酶的活性,可结合并分解ATP,释放能量。②具有与细肌丝上肌动蛋白结合的位点。
细肌丝由三种蛋白构成,即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原肌球蛋白分子呈长杆状,沿肌动蛋白双螺旋的浅沟旁走行,能阻止肌动蛋白分子与横桥头部结合,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上还结合有另一个调节蛋白,即肌钙蛋白。静息时,原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紧密相连,并遮盖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见图)。
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是在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下将分解ATP释放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能量转换发生在肌球蛋白头部与肌动蛋白之间。其主要过程为:①横桥具有ATP酶活性,在舒张状态下,可将它结合的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可使横桥处于高势能状态,并对细肌丝中的肌动蛋白具有高亲和力。②胞质内钙离子(Ca2+)浓度升高时将促进肌钙蛋白与Ca2+结合,使肌钙蛋白发生构象变化,这种变构将导致原肌球蛋白分子的移动,从而暴露出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引发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③它们的结合导致横桥构象改变,使横桥扭动,从而拖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同时将横桥储存的能量(来自ATP分解)转变为克服负荷的张力和/或肌节长度的缩短。④扭动结束,横桥复位,再次结合ATP分子,横桥重新处于高势能状态(见步骤①)。上述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横桥周期的长度为20~200毫秒,其中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时间约占一半。在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扭动、复位和再结合、再扭动构成的横桥循环中,细肌丝不断向粗肌丝中央滑行,同时ATP分解供能完成肌肉收缩。当肌细胞质中Ca2+浓度下降时,Ca2+与肌钙蛋白解离,原肌球蛋白的构象和位置恢复,横桥周期停止,细肌丝恢复到收缩前位置,完成肌肉舒张。
肌肉收缩有两种表现形式:张力的增加或/和长度的缩短,与横桥周期的运转模式有关。横桥头部与杆状部之间的桥臂具有弹性。当肌肉在长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收缩时,横桥的扭动可使具有弹性的桥臂伸长,从而产生张力。因而肌肉收缩时可通过桥臂的伸长产生张力,也可由于肌丝滑动而发生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