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外国文学 . 法国文学 . 非洲法语文学

塞泽尔,A.

条目作者李建英

李建英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6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6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913-06-26~2008-04-17)

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诗人、剧作家、批评家、政治家。

原语种名称
Aimé Césaire
国籍
法国
出生日期
1913-06-26
去世日期
2008-04-17
出生地点
巴斯博安特

生于马提尼克岛首府巴斯博安特。他的祖父是当地第一位黑人小学教师,父亲是税务官,母亲为裁缝。塞泽尔从小学习成绩优异,1931年9月获法国政府奖学金赴巴黎路易大帝中学读书,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他一生创作了14部诗歌、戏剧和论著。他最重要的诗歌是由A.布勒东作序的长篇散文诗《还乡笔记》(1939),反映了“我”的返乡之旅是意识到黑人生存状况不平等的过程。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的绵延,诗歌是记录黑人绵延意识的工具,他要通过诗歌确认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实现价值的本质回归。他的诗作还有《神奇的武器》(1946)、《砍断的太阳颈》(1948)、《丢失的尸体》(1950)和《地籍》(1961)等。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法国文化底蕴和超现实主义色彩,无拘无束,情感奔放,文笔简练,气魄宏大。

塞泽尔的剧作《那些狗也沉默了》(1958)讲述一个奴隶杀死主人,后来又成为牺牲品的故事,因剧情冲突过于强烈而无法搬上舞台。《刚果的一季》(1966)表现了刚果独立之父P.H.卢蒙巴的悲剧。《一场风暴》(1969)的灵感来自W.莎士比亚,表现了种族身份的类别和殖民异化的模式。影响最大的《克里斯朵夫国王的悲剧》(1963)取材于海地独立,反映了去殖民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在欧洲各国上演并取得巨大成功,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经典剧目。

《克里斯朵夫国王的悲剧》剧照《克里斯朵夫国王的悲剧》剧照

塞泽尔的论著都涉及殖民文化,如《奴隶制与殖民化》(1948),《论殖民主义》(1950),《论黑人性》(1987)。他首创的“黑人性”一词是指他和L.S.桑戈尔等黑人知识分子共同创立的一个文学与政治流派,宗旨是倡导黑人文化。因此,黑人性思想是塞泽尔全部文学活动的“地标”,他以自己的文学创作丰富了法国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成为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作为政治家,他担任马提尼克岛首府法兰西堡市长56年,促使马提尼克岛等5个前法属殖民地成为法国海外省。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