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预防医学领域 . 卫生学

卫生学

/Hygiene/
条目作者苏志

苏志

最后更新 2023-10-24
浏览 539
最后更新 2023-10-24
浏览 53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研究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识别、评价、阐释环境因素对健康及其疾病的影响,提出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措施和对策的学科。

英文名称
Hygiene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卫生学是现代医学的分支,属于预防医学范畴;卫生学关注公众或特定群体的健康与疾病预防,为政府和社会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提供理论、技术和方法学支撑。人体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或危害。根据环境因素的属性,一般将环境有害因素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三类。①生物有害因素:指存在于环境中的有害动植物、微生物、寄生虫等,如有害昆虫、细菌、病毒;②化学有害因素:指人体不适当接触可能产生健康危害的有害元素、有毒化合物,如重金属、工业粉尘、有机溶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等,以及生物毒素如河鲀毒素、黄曲霉毒素等;③物理有害因素:指不适当接触射线如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不良环境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噪声、不良室内通风等。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可能来自自然环境(原生环境)或人工环境(次生环境)。传统卫生学重点研究不良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危害,现代卫生学越来越重视有利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认识了生命、健康、疾病与环境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医学很早就产生了朴素的卫生学思想。中华民族的先贤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易经》将“天”“地”“人”称为“三才”,论述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古代堪舆学显示,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住宅选址与家族成员健康及其兴衰的关系。注重预防是中国传统医学一大突出特点,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

现代卫生学形成于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早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疾病流行事件和公共卫生问题。有识之士注意到疾病流行与生活、工作环境的关系。17~18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迫使大量失地农民进城成为雇佣工人。恶劣的工作条件和肮脏的居住环境导致了数轮传染病暴发。医生们开始把注意力从患者个体转向社会,转向疾病在人群中传播与流行的研究,尝试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疾病发生时间、地域和人群的关系,寻找疾病肆虐的原因。18世纪80年代德国医生J.P.弗朗克[注]出版了专著《医务监督的完整体系》,论述了文明成熟过程中政治力量介入卫生的必要性,认为保护居民健康是国家职责,主张政府应当重视对疾病的预防。19世纪40年代,英国社会改革家[注]E.查德威克[注]经过大量调查撰写了《大不列颠劳动人口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的环境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通风不良的居住环境紧密相关。”他呼吁要疏通城市下水、清洁饮水、改善居住环境及通风,以减少疾病的流行。他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的颁布。19世纪英国发生了四次霍乱大流行。当时科学界尚未分离出霍乱弧菌。英国医生J.ž斯诺[注]创造性地研究了伦敦宽街霍乱暴发,首次运用现代流行病学思想调查霍乱流行的原因,并通过封闭被霍乱患者粪便污染的水井,有效阻断了霍乱传播。18世纪初意大利医生B.拉马齐尼[注]系统观察了50多个行业工人的患病情况,撰写了世界第一部劳动卫生专著《论手工业者的疾病》,提出了防护职业危害的措施。19世纪英国颁布《工厂法》,限制企业主对工人残酷剥削和身体摧残,规定了保护童工、限制工作时间、改善劳工健康与福利等措施。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在大学建立专门的公共卫生系或专门学院,卫生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代,中华民族遭遇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疾病流行。一些接受了西方现代医学科学训练的年轻医生和医学社团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卫生学的发展。1910年,东北发生鼠疫大流行。在伍连德医生的领导下,第一次以现代公共卫生理论为指导,采取科学的防疫措施,果断、有效地控制了疫情。20世纪30年代早期,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的陈志潜医生在考察学习了欧美国家先进公共卫生教学与实践后,应晏阳初的邀请在河北省定县开展农村卫生实验,探索建立三级预防保健组织,培训乡村卫生员,在上级医院和医生的指导下,开展传染病防治、妇幼卫生和卫生教育工作,第一次提出采用初级卫生保健模式解决常见病防治和实施卫生管理。这项实验的成功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传染病肆虐,人均期望寿命仅有35岁的国民健康状况,中央政府及时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广大卫生科技人员和医疗卫生工作者踊跃参与了全国城乡爱国卫生运动,指导“除四害”、整治环境卫生,并在农村开展以“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的“两管五改”运动,有效控制了传染病高发的势头。针对国家工业化初期矿工尘肺病等严重职业病危害,卫生部会同工业部门探索提出了“革、水、密、风、管、教、护、查”八字综合防尘措施,劳动卫生学在工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国家将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以及放射防护等“五大卫生”作为各级政府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建立了省市县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开展疾病防治和卫生监督工作。在大专院校组建了卫生系,并进而发展成立公共卫生学院,开展卫生学教学研究,培养公共卫生专门人才。卫生部组织全国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一线专业人员,制定颁布各类《卫生标准》,发布卫生管理规章,在农村建立了三级预防保健网和合作医疗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职业危害、环境污染、食品卫生问题也凸显出来。公共卫生进一步受到政府重视,卫生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帮助政府开启了卫生法制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卫生法律法规如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等陆续颁布实施。为适应卫生执法的需要,国家启动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进入新世纪,在经历了2003年抗击“非典”(SARS)考验后,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国家又启动了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挑战。近些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暴露出政府监管不力、惩治过轻、食品安全标准不健全等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修订《食品卫生法》,重新发布为《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完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根据研究的环境及其人群对象不同,卫生学产生了若干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大气、土壤、水及其工业污染,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场所、饮用水供给等环境因素对公众或特定人群健康的影响。在原生环境中,由于地壳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土壤或水体中某种化学元素过多、过低或比例失调,可以通过食物、饮水进入人体,导致当地人群罹患某种特异性疾病,通常也称为地方病,如地方性碘缺乏病(见图)、地方性砷中毒等,也是环境卫生学研究的对象。

地方性碘缺乏病地方性碘缺乏病

主要研究工作场所、工作条件及其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预防控制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以及使用劳动工具、机器设备等可能带来的危害(统称职业危害或职业病危害),并提出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措施。传统劳动卫生学主要研究体力劳动卫生问题,随着职业活动的多样化发展,研究范围扩大到各种职业活动中的卫生问题,包括职业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鉴于此,学界更倾向于使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作为学科称谓。

主要研究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包括食品成分及其营养、食品污染物、食品中的有害因素等)的健康影响及其食源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提出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策略与措施,保障食品安全,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流行。

以儿童青少年人群为对象,重点研究学校环境和学习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其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儿童青少年常见病的防治。

研究天然或人工电离辐射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预防放射线伤害,提出安全使用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技术要求和防护措施,预防、控制放射性疾病的发生。

作为卫生学高度依赖,对环境因素种类、性质、特征、危害进行识别评价的检测技术方法,伴随着卫生学研究的深入和检测科学、仪器检测以及毒理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成长为独立的学科。

研究政府如何根据卫生学研究成果或科学结论制定卫生相关法律,监督管理生产、生活及各类社会活动,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秩序,保护公众健康及其权益的科学。

卫生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现场调查,搜集环境材料,识别环境因素的种类、性质、浓度或强度;通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目标人群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分布规律;分析人群暴露于相关环境因素的途径、方式,及其与健康、疾病的关联性,科学阐释导致健康影响或疾病流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措施和对策,并评价其实施效果。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卫生学研究提供了手段和方法学。支撑卫生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学有: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卫生检验学等;与此同时,卫生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动了卫生法学、卫生监督学的发展,为卫生法学和卫生监督学提供了理论依据。鉴于卫生学的应用科学属性和直面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特点,卫生学研究成果往往需要通过政府监管和社会有组织的行动以及公众参与共同实施。一些卫生技术措施和卫生要求还需要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卫生法规、卫生标准,由立法机关或政府相关部门依法颁布才能有效实施。卫生标准通常是强制执行的标准,属于技术法规性质,其原理是对那些经医学和卫生学研究证实可能危及或影响公众健康的环境(包括食品)中有害物质或危害因素的人群暴露做出限量规定,并同时提出达到限值需要采取的措施。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复杂性认识的深化,基于风险分析基础上的风险管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以计算机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为依托,借助多因素分析和风险评估技术深化卫生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学研究势在必行。如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科学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指导食品行业有效控制和消除风险,已成为政府提高政府监管效率、优化监管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和后现代以来,经济、社会和科技快速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健康福祉,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和公共卫生挑战。随着人们对环境与健康认识不断深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卫生学研究领域和内容进一步扩展。①关于环境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周围有形世界构成的物质环境,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及其卫生服务提供情况的影响,社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工作压力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不断加重的学习负担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等,逐渐成为卫生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②关于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是不生病,而是保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卫生学积极回应健康认识的深化,更加重视研究如何利用或创造有利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促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命的健康质量。如针对工作、生活压力,如何缓解紧张、预防抑郁等健康问题的心理卫生学(精神卫生学);通过干预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指导人们主动预防控制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通过实施国家营养干预计划,改善边远地区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等。③更加注重群体防治与个体健康服务的结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将卫生学的预防思想和实践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开阔了医务人员眼界,使临床医生在诊疗活动中,既见树、也见林;通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推动疾病干预的社区行动;根据卫生学调查结果针对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健康服务和健康促进,推动改变生活方式,预防控制慢性病,提高公众的健康寿命。

卫生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不断发展着的学科。①公共卫生问题推动了学科发展。卫生学始终以研究社会卫生问题、预防重大疾病、保护大众健康为学科目的。不但注重研究健康与疾病本身,更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回答社会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转变对健康的影响。有针对性地给社会和大众开出“健康大处方”。②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成果和方法技术,推动了卫生学的发展。如人类基因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慢性非传染病个体遗传因素与环境、行为因素交互作用的关系;风险评估技术引入卫生学,使人们深化了对危险因素分析的认识,基于风险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卫生学措施和干预对策将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③公共卫生法治和社会公共卫生秩序的维护需要卫生学不断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对策。可以说卫生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其人文学科紧密结合的学科,一边是生物医学,一边是社会治理。卫生学为公共卫生立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卫生法律的实施又为卫生措施的执行提供法律保障。随着学科愈加细分的趋势,人们有必要从更高的综合层面系统梳理、提炼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不断丰富卫生学的实践应用。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