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于伦敦。1938年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但是因为反叛的艺术观点而被驱逐。其后在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学习两年后,在当代艺术学院展出他的作品。1952~1966年在中央艺术与设计学院任教。1956年,他在“这就是明天”展览中的影像拼贴海报作品《究竟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引人入胜?》里出现了“波普”一词,被批评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是波普艺术最早的作品之一,引领了波普艺术的先河,极大地推动了这种新的消费美学的发展。
他的影像创作主要以视觉图形的拼贴为特征。1969年,他在《摄影与绘画》一文中,从绘画和摄影各自与图片产业和通俗文化的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摄影本身的质量进行了质问。1970年,他在泰特美术馆的个人回顾展展示了12幅名为“时尚版”的“化妆研究”系列,向时尚杂志封面设计致敬,同时启发更多创新观念。当时的很多人抨击这次展览是对时尚的献媚。1974年,他在自拍像《回文》中模仿意大利宫廷女画师A.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1656)自画像的姿势记录了镜子里的自己。这张精心构思、视觉形态复杂的3D摄影作品暗示了艺术与观看、虚荣与诚实、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关系。他一直在探索摄影和其他媒介之间的可能性,在去世之前还在探索照片的电子转换问题。
1982年出版《语录:1953~1982》,收集了他关于自己作品的描述和创作过程的思考。199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获金狮奖。2010年在伦敦蛇形画廊举办题为“理查德·汉弥尔顿:现代道德问题”的个人作品展。2011年,都柏林城市画廊联合展出了他和R.多纳(Rita Donagh,1939~ )的作品。同年,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波普艺术先锋”的汉弥尔顿作品回顾展。2012年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理查德·汉弥尔顿:迟到的作品”展览。英国泰特美术馆收藏了汉弥尔顿大量代表作,并于2014年举办了回顾展,展览涵盖了汉弥尔顿所有类型的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展览设计到2011年的油画,探讨了他与摄影、设计、绘画和电视的关系,以及他与其他艺术家的互动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