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 ﹝中国公共部门人事制度﹞

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

/cadre personnel system of China's public institutions/
条目作者刘晓苏

刘晓苏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21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2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事业单位干部人事管理各项制度的总称。

英文名称
cadre personnel system of China's public institutions
实行地区
中国
所属学科
公共管理

包括事业单位干部录用、岗位设置、考核、奖惩、培训、工资、福利、退休、人事争议等的单项法规和单项制度。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国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的形成与改革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①初步形成阶段(1978~1993)。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大一统的干部人事管理模式被打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确定了以分类管理为目标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主体思路。随着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务员管理和国企干部管理从传统干部人事制度体系中剥离出来,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体系初步形成。②持续推进阶段(1993~2006)。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改革新阶段。1995年郑州会议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1998年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全面启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了具体部署。③全面发展阶段(2006~2011)。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首次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其他环节同时也全面展开。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2010 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④深化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201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此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相继出台,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深化发展阶段。

根据事业单位分类实行不同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①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3个类别。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的逐步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内,强化其公益属性。②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从事公益服务的,实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承担行政职能的转为行政机构,实行公务员制度;从事生产经营的转为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③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审批编制内设岗,规范人事管理,搞活内部用人机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备案编制内设岗,赋予单位灵活的人事管理权。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与之配套的系列单项法规文件形成事业单位干部人事管理的法规文件体系。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问题的解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等。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