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以及各类干部人事管理的单项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人事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组织的干部人事管理各项制度的总称。
- 英文名称
- cadre and personnel syste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所属学科
- 公共管理
形成与改革大体上划分为3个阶段:①1931~1956年的形成阶段。干部人事制度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革命根据地人事制度,革命根据地人事工作起始于中国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即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1931年,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开始了革命根据地的人事管理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195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一批干部人事党内法规,中国统一的干部人事制度由此形成。②1957~1965年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对中国干部人事制度做了一些局部的补充及调整,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备。③1966~1976年的中断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人事工作受到严重破坏,各项干部人事制度基本被废止。④1977年以后的改革与建设阶段。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持续不断地全面改革。20世纪80年代,于1982年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四化”标准完成了新老领导干部历史性交替,1984年改革了党管干部的体制,1987年提出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于1993年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1995年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1995年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以及规范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交流的党内法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开始在各地推广。进入21世纪后,先后制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两个十年规划纲要,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其修订版和其他一系列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党内法规,公推公选和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在中国全面推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与该法配套的各项公务员单项法规,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干部人事制度由此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主要原则有:①党管干部原则。干部人事制度的核心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工作,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要党内法规,推荐、任用、管理和监督领导干部,决定或批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案、规划及重要举措。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干部人事制度的用人原则。干部选拔与任用,既要考察才干、能力,又要考察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党政领导干部德好者优先。③民主、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干部人事制度的功绩制原则。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晋升等干部管理环节中,要体现民主参与、信息公开、一视同仁、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法则。④分级分类管理原则。干部人事制度的科学化原则。按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各自特点,实行不同类别的人事制度和不同的管理方法。
可以分为4类:①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县级以上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领导成员,依据中共中央或中共中央组织部制定的党内法规,由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施管理。县级以上党委和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内设机构领导成员,参照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实施管理。②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公务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各个公务员单项法规实施管理。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公务员管理工作。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实施管理。中央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④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制度。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适用党管干部原则。实行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其内容包括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方式、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薪酬管理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