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面对帝国主义加剧对华侵略和基督教渗透,一些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如陈独秀、田汉、蔡和森等,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活动和教会的某些行为对中国教育的侵略。1923年7月,瞿秋白以屈维它为笔名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一文中首创“文化侵略”概念。1926年6月30日,恽代英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中对文化侵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指出文化侵略是帝国主义软化驯服弱小民族的文化政策。
文化侵略一般采取两种形式:①以武力悍然公开非法强占。如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文化的强取豪夺。②以非暴力的隐形方式进行渗透和侵略。这种方式更为普遍和隐蔽,包括宗教有组织地进行有损于当地民族文化发展的不正当传播和渗透,或发达国家大肆向发展中国家兜售其制度、精神和娱乐文化产品,通过改造和同化这些国家的民众来建立自己的霸权。文化侵略不仅能够给侵略者带来经济利益,而且还可带来政治利益,即通过输出其民族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来获得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
文化侵略一方面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警醒人民防范外来不良文化渗透;另一方面又极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将外来强势文化与帝国主义混同起来一概加以反对,因此在使用中应进行清晰、严格的界定和区分,把文化侵略与有益的文化传播、引进、借鉴严格予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