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美术学 . 中国工艺美术 . [工艺美术史]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

/arts and crafts of Sui dynasty,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条目作者尚刚

尚刚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81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8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隋代、唐代、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

英文名称
arts and crafts of Sui dynasty,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所属学科
美术学

隋、唐、五代的历史370多年。此期,尤其在唐代,工艺美术百花争艳,成就辉煌,而时局的变化令其风貌前后不同,其间最大的分野出现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天宝十四载(755)。

安史之乱以前,中国与西域的频繁往来,胡人的大批迁入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很大。在统治集团的倡导下,中国工艺美术“胡风”弥漫,特别是织锦和金银器,带有浓郁的西方情调。西域的文明大国是萨珊王朝(古代伊朗王朝,226~651)、大食帝国、拂菻国(拜占廷帝国),那里民俗工巧,工艺品制作精丽。中亚的粟特诸国夹在以上大国和中国之间,工艺制作繁盛发达,又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转口贸易,使他们的产品样式、喜乐好尚对中国工艺美术有直接的影响,中国工艺美术所受的西方影响几乎都是被粟特吸收和改造过的。

安史之乱绵延8年,对工艺美术的影响极其深远。首先是吐蕃乘虚进据河陇(今甘肃西部地区),切断了丝绸之路,工艺美术的西方影响日渐减小。其次是统治集团对胡风、胡器的兴致衰退,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内忧外患的民族色彩有关。重要的还有,北方战乱频发,经济残破,而南方却相对安定,这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艺制作的地位日渐重要。而那里的民族构成不像北方那样驳杂,汉文化氛围也更加纯净。 

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取得了多方面的辉煌成就,其中,丝绸是最重要的门类。当时的高档纱、罗,轻薄纤丽,做成的衣衫有披烟裹雾之感。唐绫的品类极其繁多,见于史籍的有几十种,最著名的是江南的缭绫。织锦的文化内涵尤其引人关注,它们以斜纹纬锦居多,配色浓艳,图案饱满,往往带有强烈的异域风,其中,较精美的作品当产在中国内地,较粗疏的则多应产在西北地区,甚至中亚。丝绸的装饰方法主要是织纹、印染和刺绣,其中,织纹最常见,也最重要,而锦纹又可为其典型。

卷草凤纹锦(唐)卷草凤纹锦(唐)

罗地蹙金绣宝相花纹小拜垫(唐)罗地蹙金绣宝相花纹小拜垫(唐)

联珠四骑猎狮纹锦(唐)联珠四骑猎狮纹锦(唐)

初唐,窦师纶为宫廷设计了一批绫锦图案,因窦师纶封爵陵阳公,所以这批图案又称陵阳公样。内填对称禽兽的联珠纹绫锦,采用的就是陵阳公样。联珠纹源出西方,内填的禽兽纹也常有异域情调。8世纪,联珠纹锦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宝相花和写实性花鸟,以后,花卉纹的地位还在逐步上升,逐渐成为中国丝绸以至工艺美术的主要装饰题材。印染的图案发展与织纹相同,常见的印花方法有夹缬绞缬灰缬。夹缬的图案往往最清晰、最精美,还常见复色制品,它们花团锦簇,最具时代特征。刺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题材的拓宽和技法的丰富上,佛教的昌盛使绣经、绣像成了刺绣的重要内容,而平绣法的出现使线条光润流畅,色彩浓淡相合,能够惟妙惟肖地表现物象。

隋、唐、五代是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窑场分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其中以河南、浙江最为密集。越窑是传统青瓷的代表,邢窑是新兴白瓷的典范,在这两种最常见的釉色之外,还有黑釉、黄釉等。时人看重釉色的粹美,更迷恋彩色的斑斓,于是便有花釉、绞胎唐三彩的创造。装饰手法既有平面的彩釉和绘画,还有立体的刻画、模印、镂空、堆贴和捏塑,而装饰题材也从各种图案扩大到文字。

龙柄鸡首白瓷壶(隋)龙柄鸡首白瓷壶(隋)

彩绘婴戏纹执壶(唐)彩绘婴戏纹执壶(唐)

三彩女俑(唐)三彩女俑(唐)

陶瓷艺术灿烂辉煌的基础是精良的制作工艺。烧成温度的提高令瓷器胎体坚密,在瓷碗中注水敲击甚至能演奏成乐;邢窑等白瓷的胎体可薄逾蛋壳,令人叹为观止。越窑的秘色瓷釉面温润匀净,开启了陶瓷如冰类玉的新风。五代耀州窑“官款”的支烧粉青釉器物对宋代汝窑官窑的影响也不言而喻。 

此前,中国的金银容器制作并不发达,但受西方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唐代金银器获得了较大发展,大批量地出现在上层社会的生活中,并且在盛唐达到顶峰。此时金银器的造型与装饰,也常常是陶瓷和漆器取法的楷模。金银器中,最精妙的莫过于香囊,香囊形体似球,玲珑剔透,不论如何转动,囊内的香火、香灰都不会漏撒,显示出高超的设计水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不过,伴随着唐代的衰落,8世纪中叶以后的金银器开始走下坡路。

法门寺金银丝笼子(唐)法门寺金银丝笼子(唐)

金容器的数量少于银质。唐代银器图案每每鎏金,被称为“金花银器”,银白金黄,效果华贵。此时的金银器装饰主要采用錾刻和锤揲为主:前者在器物正面刻画花纹,图案呈阴线效果;后者由里向外敲出花纹,图案呈浅浮雕效果。錾刻的技法有更多的中国渊源,捶揲的技法有更浓厚的西域特色。到8世纪,錾刻表现的题材仍有较强的中国特色,而西域风格的题材多以后者表现。与装饰相比,隋唐金银器的造型受西方影响更大,8世纪中叶以前,如把杯、高足杯、多曲长杯、胡瓶等大量出现。但西域的造型逐渐被改造,趋势大体为减少复杂的造型变化,器物由挺拔奇兀转为圆柔平和。

摩羯纹金花银盘(唐)摩羯纹金花银盘(唐)

唐代铜器也有新发展。最能体现大唐气象的是武则天时的两件作品。证圣元年(695),八棱柱形的天枢制成,它高约46米,直径约3.6米,其上饰以圆雕的人物、动物。万岁通天元年(696),又用铜56万余斤铸为九州鼎,它们或高丈八,或高丈四,饰以各州的风物名产和山川形胜。唐代,尤其在玄宗前后,还是中国铜镜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唐镜的冶炼和熔铸十分讲究,最著名的扬州镜甚至有百炼之称。镜形不再是圆形一统天下,出现了多种花式造型,装饰题材也极为广泛,常用较大的装饰面表现一个主题,布局更加自由。出现了一批如螺钿、嵌金银、金银平脱等华丽的特种工艺镜。进入9世纪,因铜源日趋紧张,铜镜日渐轻薄,愈形粗陋,从此铜镜艺术一蹶不振。

因为易朽难以留存,这个时期的漆木器今见无多,但史籍描述的景象却很繁盛,一般器物轻便适用,高档品则每以金银、玉石装饰。最著名的漆器产地是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所制器物令“天下取法”。木器的代表在日本正仓院有收藏,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华美绝伦,木画紫檀棋局精巧至极。玉石器的状况近似漆木器,文献记载虽然不少,遗物却如凤毛麟角,当时的玉石产自西域,高档制品常常有异国情调。

木画紫檀棋局木画紫檀棋局

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展示的首先是彩色斑斓的世界,彩色炳焕是这近400年的共同追求,而造型和图案却有明显的前后变化。安史之乱以前,器物造型挺拔,以后则转向圆柔,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既有高脚桌椅的启用,又有中国文化对西方因素的吸收改造。图案的变化首先表现于取材,其次是构图。安史之乱以前,禽兽纹地位突出,形象威武雄健,花卉叶瓣丰肥,枝蔓粗壮,常取用弧度较大的曲线组合纹样;以后,花卉纹日形重要,它们婉转娇柔,切近自然,禽兽则每每出现在花丛之中,淡化了威严的气势,增添了和顺的情态。造型与图案的变化也带来了风格的差异,大体上,安史之乱以前,风格颇雄健,较多富丽堂皇的贵族气派,以后,则转向平和,较多亲切浅近的平民风范。

此期的工艺美术既广泛吸收西方因素,又为诸多国家所取法。当时,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工艺品成批外销,东起日本,西至埃及,所到之处,备受欢迎,引出众多的异域仿制品,影响甚至改变了当地的工艺美术进程。因此,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具有真正的世界意义,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