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珠(图1、图2、图3、图4)产于中国江西(南部)、浙江(东南部)、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东南部)。生长于海拔1590米以下的平地、山坡和溪边的林中或灌丛中。
夏、秋二季枝叶茂盛时采摘,干燥。商品药材来源于栽培或野生。
收敛止血药。又称紫荆。始载于《本草拾遗》。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Callicarpa formosana)或紫珠(callicarpa bodinieri)的干燥叶。
紫珠(图1、图2、图3、图4)产于中国江西(南部)、浙江(东南部)、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东南部)。生长于海拔1590米以下的平地、山坡和溪边的林中或灌丛中。
夏、秋二季枝叶茂盛时采摘,干燥。商品药材来源于栽培或野生。
紫珠叶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4~19厘米,宽2.5~9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圆,基部宽楔形或钝圆,边缘有细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被星状毛和短粗毛;下表面淡绿色或淡棕绿色,密被黄褐色星状毛和金黄色腺点,主脉和侧脉突出,小脉伸入齿端。叶柄长0.5~1.5厘米。气微,味微苦涩。
紫珠味苦、涩,性凉,归肝、肺、胃经。具有凉血收敛止血、散瘀解毒消肿功能,用于衄血、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热毒疮疡、水火烫伤。
紫珠主要含有萜及其苷类(大叶紫珠萜酮、香树脂素等)、黄酮(3,5-二甲基莰非醇、3,3,4,5,7-五甲基黄酮等)、苯丙素、酚酸、鞣质、挥发油等,具有镇痛、消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紫珠既能收敛止血,又能凉血止血,适用于各种内外伤出血,尤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其他止血药物同用。治疗咯血、呕血、衄血,可与大蓟、白及等同用;治疗尿血、血淋,可与小蓟、白茅根等同用;治疗便血、痔血,可与地榆、槐花等同用;治疗外伤出血,可单用捣敷或研末敷掺,或以纱布浸紫珠液覆盖压迫局部。紫珠还有清热解毒敛疮之功。治疗烧烫伤,单用研末撒布患处,或煎煮滤取药液浸湿纱布外敷;治疗热毒疮疡,可单用鲜品捣敷,并煮汁内服,也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物同用。
煎服用量10~15克,研末1.5~3克;外用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