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早年音像系统仅有广播,故得名。简称“广播操”。一般由8~12节动作组成,包括头部、四肢、躯干的屈伸、举振、摆动、转动、绕环及跳跃等,经常练习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姿势,增强关节、肌肉等运动器官的活动能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使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得到锻炼,促进新陈代谢。广播体操动作简单、易做,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的人都可以练习,因此在学校、机关、企业、社区、部队、农村等地广为开展,并经常进行群众性的广播体操比赛及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群众性的广播体操的活动。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决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并于11月24日公布了第一套成年人广播体操,1954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此后各机关团体、厂矿、学校便在工间或课间经常开展做广播体操活动。1998年教育部又颁布了针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广播操各1套,2002年颁布了第二套。到2011年共颁布了成人广播操9套、儿童少年广播操各7套。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操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动作增多,节拍加快,内容丰富,并可通过各种音像系统指挥。教育部颁布的第二套中小学生(幼儿)广播操,将拳击、游泳、现代舞和高尔夫球的模仿动作编入体操内,没有节拍和口令,学生完全跟着音乐完成全套动作,是广播操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