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美术学 . 中国工艺美术 . [工艺美术史] . 明代工艺美术

明代工艺美术

/Arts and Crafts of Ming Dynasty/
条目作者尚刚

尚刚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59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5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明代的工艺美术。

英文名称
Arts and Crafts of Ming Dynasty
所属学科
美术学

明朝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发展的时代,不仅传统产品大都保持着高水平,又有一批新品种应运而生。东南沿海地区工商繁盛,人文荟萃,令当地的民间工艺美术兴旺蓬勃,其高档品常常体现出浓郁的文人情调,这与官府工艺美术不同,也区别于一般民间产品。

入明,北方丝织业逐渐衰败,江浙作为全国丝织中心的地位从此再无改变。南京、苏州、杭州等大都市不仅是大型官府作坊的所在地,也是民间织造的重镇,很多著名品种出产在那里。

在高档丝绸中,光滑柔软的已同分庭抗礼,而其地位还在上升。以小梭挖织的妆花也相当普及。绒类织物虽是新起的品种,但数量已然不少。牡丹、莲荷、梅、菊等花卉仍是最常见的装饰题材,但已趋于程式化,常常突出表现花朵,而淡化了枝蔓叶茎。依照明代制度,官员所穿补服的图案各依品秩,文官用禽,武官用兽,因此,在高档织物中,禽兽纹样的比重增大。仿宋是锦缎装饰中常见的现象,如天下乐、八达晕、六达晕等深得明人喜爱。此时的吉祥图案更加流行,题材的组合渐趋定型,以题材的谐音或寓意表达各种祈福求祥的愿望。四方连续是通用的题材结构方式,纹样每有主辅之分,形体较大的主纹丰满端庄,多取正面的形象,主纹之外则配以较小的辅饰,虽疏密有致,层次分明,但较少流动和变化。锦缎的配色丰富明快,一块织物同时使用6色者已屡见不鲜,多以浓重的红、黄、绿、蓝为主色,以灰、白、黑等色为辅,兼以大量使用金线,显得十分华贵。

图1 八达晕加金锦(明)图1 八达晕加金锦(明)

图2 缂丝博古图(明)图2 缂丝博古图(明)

明代刺绣的地域特点更加鲜明。京绣、广绣、苏绣鲁绣都颇有影响,而更著名的绣种则是上海的顾绣。顾绣所用彩线极细,针法丰富,能逼真地表现物象。绣稿取自宋元名家画迹是顾绣的一大特点;为使绣品惟妙惟肖,还常以彩笔补缀。顾绣的精美不仅使它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还对后世刺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希孟是顾绣的代表人物。

明代陶瓷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景德镇的产品中。此时,景德镇民窑众多,作品清新潇洒,出现了一批制瓷名家和一批有代表性的御器厂。景德镇的作品常常是民间效法的典范,而其因“不惜工本、但求精工”带来的富贵华丽却是民间产品难以实现的。御器厂的产品可分彩绘和颜色釉两类。彩绘中声名最著的是青花。随着时代的前进,青花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种不同表现在造型、装饰和图案呈色等许多方面。除传统的青花、釉里红之外,还创造出以多种颜色绘画图案的彩绘新品种,如著名的斗彩五彩。颜色釉有甜白、宝石蓝、宝石红、孔雀绿、娇黄、茄皮紫等,或娇艳妩媚,或深沉凝重,装饰之美不在图案,而在釉色。在不同皇帝统治期间,御器厂的产品都各有特色,其中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五朝不仅自身的成就较高,而且还对后世影响显著,尤受后世推崇的是永乐、宣德、成化三朝。明代御窑厂

图3 五彩鱼藻纹罐(明嘉靖)图3 五彩鱼藻纹罐(明嘉靖)

图4 青花花卉纹盘(明末)图4 青花花卉纹盘(明末)

图5 黄地青花花果纹盘(明成化)图5 黄地青花花果纹盘(明成化)

除景德镇以外,若干重要窑区生产的一些重要品种也很出色。其中,传统的有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龙泉窑的青瓷,新兴的有江苏宜兴的紫砂陶、福建德化的白瓷等。紫砂陶以其典雅简洁而备受文人士子的喜爱,德化窑的白瓷则以各种陈设品和瓷塑受到普遍的欢迎,并且大量行销海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金银器在明代的发展不大,数量不算多,艺术水平也不突出,但此时的掐丝技艺已极其成熟。这种技艺在金首饰上使用尤多,高档首饰和容器还往往镶嵌珠玉宝石。在金属工艺中,成就较高的是掐丝珐琅宣德炉。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在西方的历史相当悠久,南宋人似已描述过舶来的珐琅瓶,近年又有专家从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排比出几件元代晚期的作品,而它在中国的真正发展不会早过明初。明代珐琅器的造型仿古,装饰细密繁缛,色彩丰富鲜丽,是高贵的皇家用品。宣德朝制作的珐琅器最受推崇,其中以宣德炉最为知名。宣德炉本指宣德时期为宫廷陈设、祭祀而制作的一批小香炉,它们用进口的优质铜配以其他材料精炼后铸成,注重造型而较少装饰,吸收商周鼎彝与两宋瓷器之长,古朴而典雅。宣德炉最妙在色,因配料的不同,炉色有数十种,“宝色内涵”“珠光外现”,美丽之极。宣德炉名贵异常,从明代开始便仿制成风,仿制的宣德炉精品甚至真伪难辨,即使到了中华民国,仍是古董行里的一大景观。

图6 掐丝珐琅鱼耳炉(明)图6 掐丝珐琅鱼耳炉(明)

明代玉器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器物除前代习见的佩饰、首饰等外,杯、碗、盂、盘、瓶、壶、盆、盒等容器数量增加。很多大城市中都有作坊,北京和苏州成为制作中心。嘉靖之前,玉器造型装饰或浑朴大方,或洗练优雅,或工整秀丽,或玲珑剔透,手法之多,超出前代。嘉靖以后,虽有苏州陆子冈等制作精妙,但日趋衰落。官府产品以定陵的出土物为代表,其中的一些作品镶嵌宝石,搭配黄金,面貌浮艳。民间的产品多造型装饰烦琐而工艺粗劣,这与商人仿古作假、牟取暴利的做法密切相关。

图7 鹿纹图7 鹿纹

图8 玉执壶(明)图8 玉执壶(明)

图9 人物纹桃式玉杯(明)图9 人物纹桃式玉杯(明)

明代漆器“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明代漆器的髹漆技法极其繁多,常见的有一色漆、罩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钱金、百宝嵌等种类。单个器物上常以多种技法结合,绚丽多姿。漆器可做容器,可做文具,也可做家具。明代漆器出现了很多繁丽的装饰,使许多器物转为陈设玩赏。剔红是漆器中的著名品种,它的发展也代表了漆器的艺术走向,永乐、宣德时,尚延续张成、杨茂堆漆肥厚、刀工圆润、图案典重之风,尔后则渐变为工谨细腻,以至烦琐堆砌。在高档漆器中,似乎只有百宝嵌雅洁优美,落落大方,而这还与材料的珍贵有关。

图10 剔红双龙牡丹山石纹漆盒(明永乐,高7.4厘米,口径44.2厘米)图10 剔红双龙牡丹山石纹漆盒(明永乐,高7.4厘米,口径44.2厘米)

明中期以来,伴随城市经济的繁荣、海港的开放、造园之风的盛行等,家具艺术蓬勃发展,成就辉煌。专家们把明代和清前期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家具称作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制作中心有广州、徽州、扬州和苏州。明式家具选用进口和南方的紫檀、黄花梨、乌木、红木、榉木、楠木等优质木材,制作精细考究。明式家具结构巧妙,榫卯种类繁多,造型洗练劲挺,尺度合宜,功能优越。为尽显木材沉稳凝重的色泽和美丽精妙的纹理,其上不加修饰。一些构件既有装饰的意义,又有支撑分力的功能。明代家具的创作常有文人士子参与,作品虽也有若干矫揉造作、繁缛雕琢的实例,而典雅淳朴仍是普遍的追求。 

图11 明代家具(青海博物馆藏)图11 明代家具(青海博物馆藏)

图12 黄花梨亮格柜(明)图12 黄花梨亮格柜(明)

中国的竹刻历史悠久,但明中期以后才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从此江南竹刻日趋繁盛,并逐渐形成不同风格。以朱鹤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派擅高浮雕和圆雕(见嘉定三朱)竹刻,金陵的濮仲谦则以浅刻和略施刀凿见长,此外,声誉颇高的还有专刻留青的张宗略。竹刻作品常见笔筒、臂搁等文具,风格大多典雅隽永,这与作者文化修养较高有关。此时的竹刻与犀角、象牙等高贵材料的小型雕刻并无明确的分工,作者也常是多方面的能手,而犀角、象牙等雕刻的风格也大致与竹刻相同。

图13 朱三松雕竹仕女笔筒(明,15.8厘米,口径1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的工艺美术在刻意恢复汉族传统,明初便已显露的庄重敦厚之风,这也大体延续到明末。不过,元代的因素仍在发挥作用,尤其在明后期,官府产品追求富丽繁缛的趋向更加明显,而民间的创作既有质朴的一类,又有优雅的一类,后者与文人士大夫的联系相当明确。绘画性的装饰在宋元已经出现,到明代数量更多,后又经清代发扬光大,沿用到今。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