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出身普鲁士贵族家庭。1792年进入波茨坦近卫军团服役。1799年辞去军职,在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文化史和自然法学等课程。1800年中断学业,迁往柏林,在普鲁士经济部任办事员。1801~1803年到法国、瑞士等地旅行,1803年回到德国后在普鲁士政府部门任临时职员。后迁居德累斯顿,与作家A.米勒合办文艺杂志《太阳神》,并同浪漫派作家L.蒂克等人交往。1810年创办《柏林晚报》,后受到当局的干预被迫停刊。作为编辑屡遭挫折,作为作家始终不得志,1811年与女友在柏林近郊自杀。
克莱斯特深受康德哲学怀疑论及表象与实体论的影响,认为本质、实体是不可知的,人只能认识世界的表象。他在作品中刻意刻画表象、假象,力图展示人类生活的悖论;作品人物把握事物的方式是凭直觉而非理智,经常与社会现行的道德规范发生冲突,被不可捉摸的命运控制。他的第一部戏剧《施罗芬施泰因一家》(1803)表现出这一观念。在这部命运悲剧中,相互仇杀的几个家族都是命运的牺牲品。
剧本《破瓮记》(1808年首演)是克莱斯特的代表性作品,与戏剧家G.E.莱辛的《明娜·封·巴尔赫姆》、G.豪普特曼的《獭皮》并称为德国文学中的三大喜剧。《破瓮记》的寓意在于,主人公法官亚当集法律的卫士与破坏者于一身,而且还不得不像俄狄浦斯王一样自己审理自己的行为,由此形成认同上的问题。剧本《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1821年首演)取材于勃兰登堡历史,描写身为指挥官的洪堡王子违反军令,擅自出击敌人,虽然赢得了胜利,却违反了上级的命令,仍被判死刑。洪堡王子得知这一判决,陷入极度恐惧,为了活命不断抗争。他的情人替他求情成功,得到赦免。但是此刻他却拒绝赦免,准备以一死换取严格的军纪。普王受感动,以他作为严格纪律的楷模,因此宣布赦免他的死罪。此剧作并未像一般悲剧那样以主人公之死作为终结,而是生动表现了人对于死亡的恐惧,达到悲剧以死亡主题所要达到的“净化”效果。
中篇小说《智利地震》(1807)以17世纪智利地震和18世纪里斯本地震为历史和思想背景,讲述一对年轻恋人因为出身和社会地位不同,恋情不被周围人所接受,女子产下私生子后被判死刑,男子也被关进监狱并准备自杀,这时却发生了毁灭性的大地震,男女主人公与其他死里逃生的人们相互帮助,形成一个和谐的小社会,二人的关系也被众人接受。但随着灾难的最恐慌时刻过去,旧的社会组织开始恢复,男女主人公被指责为灾星并被活活打死。在这部小说中,克莱斯特对法国大革命及他所处时代的启蒙及神学话语做了影射和探讨。
中篇小说《米夏埃尔·科尔哈斯》(1810)取材于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时期的真实事件,讲述一个寻常的马贩子无端被贵族勒索,于是用法律手段讨公道。失败后,他便诉诸武力以求正义,自己成了破坏法律的人。作品探讨了法律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才能维护正义。
克莱斯特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悲剧《彭忒西勒亚》(1808)、骑士剧《海尔布隆的小凯蒂或考验》(1810),中篇小说《O侯爵夫人》(1808)、《圣多明各的婚约》(1811)等。他还写有《论思想在讲话过程中的逐步形成》(1806)、《论木偶戏》(1810)等具有文艺理论性质的作品,以及《一个画家给他儿子的信》《一位青年诗人给一位青年画家的信》等阐述写作方法、内容与形式问题的文章。
克莱斯特的戏剧冲突鲜明、语言清晰、形象生动,小说的情节往往充满戏剧性,展示极端情境下的道德抉择。他的创作受古典主义的影响,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日耳曼的历史,着重人物心理刻画,但其作品又具有神秘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浪漫派的特点,有些作品同现实生活有较强的联系,因而被称为“介于古典和浪漫派之间”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