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均有类似于相扑的角力运动。据考古发现,中国秦汉时期的角抵形象同日本现在流行的相扑很相似;至迟在西晋初年,已有相扑的称谓;唐、宋、元、明、清各代,相扑活动一直很盛行;至清代中叶,相扑的名称才逐渐消失。至今,相扑运动作为日本的国技开展得非常广泛。据日本《相扑之始》一书记载,日本的相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年,11世纪的奈良时代已盛行于民间,每逢农历七月七日牛郎会织女的节日,日本都会例行相扑比赛。从17世纪起,日本各地兴起职业性的相扑比赛,也称大相扑。18世纪开始形成现代的相扑。20世纪以后,相扑运动开展得更为广泛。现有职业比赛(大相扑)和业余比赛两种类型。
职业相扑比赛要在用湿黏土堆成的相扑台上进行,台高40~60厘米,四边为40°~50°斜坡,相扑台中央比赛场地为圆形,直径455厘米,边沿用稻草扎成。相扑台北面为正面。场上有顶篷,四角悬挂黑(西北)、蓝(东北)、红(东南)、白(西南)4种颜色的彩色布条,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运动员(日本称为力士)按比赛成绩分为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关胁、大关和横纲10个等级。横纲是相扑力士的最高等级,也是终身荣誉称号。其他等级的力士,可根据比赛成绩升降。十两以上的力士发型和腰带的质量与幕下以下的不同。十两以上6级力士比赛时穿化装围裙,参加入场式。相扑裁判员(日本称为行司),按年限也分为10级,“横纲格”是行司的最高级称号。行司用以指挥的扇子称为“军配”,扇子指向的一方为胜者。
相扑力士在赛前要求梳好发髻(三段以下不结发髻),裸身,只系一条宽大腰带和护裆。进入场地后有饮用“力水”、用“力纸”擦身、撒盐等程序。力士比赛时可以互相抓腰带,握抱头颈、躯干和四肢,亦可以用腿使绊或拍打对方胸部,但不许踢对方胸腹,不许抓护裆和生殖器,不许抓头发、击双耳、卡咽喉,不许伤害对方的眼睛、胃门等要害部位,不许用拳击或使用反关节动作。主要运用推、摔、提、拉、闪、按、绊等技术使对手两脚掌以外的身体部位着地,或直接使对手出界。相扑比赛没有时间限制,如双方筋疲力尽,行司可宣布比赛暂停,稍事休息后继续进行,直到决出胜负。
职业相扑力士身材高大魁梧,一般有240~260斤。在成为职业相扑力士前,必须参加由日本相扑协会举办的学习班,除相扑技术外,还要学习运动医学、生理学和汉诗等知识,成绩合格后方可参加职业相扑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