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联邦、土耳其、阿富汗等国家。全世界柯尔克孜族的人口数量600多万,其中吉尔吉斯斯坦577.65万(2014),中国186708人(2010)。在中国,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数量15.2万,占中国柯尔克孜族人口的81.7%。柯尔克孜文不仅是柯尔克孜族日常书写的文字,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政机关公务用文之一,当地幼儿、基础及高等教育阶段均有柯尔克孜语文教育,当地电视台、报纸、期刊也将柯尔克孜文作为常用文字之一。
公元9世纪前,柯尔克孜族曾使用突厥文(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如尼文”)。13世纪信仰伊斯兰教后开始使用察合台文。20世纪30~40年代,在察合台文基础上开始修订柯尔克孜文。1954年7月,通过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柯尔克孜文方案。1956年修订了个别字母形式。1957年使用斯拉夫字母柯尔克孜文,1958年放弃,并恢复使用阿拉伯字母文字。1965~1982年,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一同改用拉丁字母文字(俗称“新文字”),1982年9月起恢复使用阿拉伯字母文字(俗称“老文字”),新文字作为拼音符号予以保留。1983年9月23日颁布了《柯尔克孜文正字法》,对原方案的字母进行了调整和修改。苏联时期,对吉尔吉斯人使用的阿拉伯字母文字进行过规范。1927~1928年改用拉丁字母文字。1940年起改用西里尔字母(斯拉夫字母)文字。1991年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之后,提出了重新用拉丁字母书写,但未实行。
中国的柯尔克孜文共30个字母,其中3个字母用于拼写借词,长元音用两个普通元音(短元音)连写方式表示。书写方式为自右向左横书,每个字母按词首、词中、词末位置有不同形式。字母表中的字母分单式(独立形式)、前式、中式、末式4种。单式代表该字母独立形式,一般出现在词末的不可连字母之后;前式出现在可连字母之前;中式出现在词中的两个可连字母中间;末式出现在词末可连字母之后。有些字母只有单式和末式,有些字母所带符号除了作为独立和词首形式标志,还起隔音作用。正字法以语音原则为主,参考形态和历史原则。词根语音变化、词根和词干后的附加成分,以及元音、辅音和谐现象在文字书写上有所反映。因此,同一个词根常有不同书写形式,同一个附加成分常有不同变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