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络脉首载于《黄帝内经》的《灵枢·经脉》:“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有一定规律。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故均以络穴命名(见十六络脉)。由络穴分出后,分上下两支:一支向下走向与本经脉阴阳表里相合的经脉而达四肢末端,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加强阴阳经脉表里相合的关系;另一支向上走在本经脉循行部位的浅层,可到达头面部,也可进入胸腹腔走在脏腑之间。任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前面的胸腹部而下行;督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的后面腰背部而上行,直达足太阳经的头项部;脾经之大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的侧面胁肋部。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气。此外,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分布极广,遍布全身,皆归属于十五络脉。它们将气血运送到人体各个部位,既起到网络周身、联系内外左右前后的作用,又有滋润荣养身体的生理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有一络治两脉的说法。络穴常和原穴、下合穴等相配进行针刺治疗。皮肤针疗法(包括梅花针、七星针)不仅作用于皮部,也作用于络脉;拔罐、刮痧、刺络等疗法也可作用于络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