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人体内行于深层、纵行、较大的主干脉为经脉,行于浅层、横行、较小的分支脉为络脉。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是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是经络的细小部分。络脉又包括浮络、孙络,浮而在表,难以计数。《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络
由经脉、络脉和连属于体表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十六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胃之大络,共计16条,称为十六络脉。在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部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阐述人体功能结构的重要内容。外在经络系统受病能够定向地传变于相关的脏腑;内在脏腑受病必然定向地反映于相关的经络。脏腑是生化气血之源,经络为运行气血之道,二者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经络系统将外在筋、脉、肌、皮、五官、九窍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等联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素问·调经论》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经络),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所以,经络能够“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各科尤其是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络学说既以其独特的理论价值自成体系,又与阴阳五行、脏象学说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经络和腧穴有时间、空间的内涵,气血有规律地循经运行。经络与脏腑、肢体、五官九窍联结在一起成为统一的整体,从而使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与脏腑的生理、病理统一起来,成为指导中医临床各科治疗的理论核心。
针灸、推拿疗法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故经络学说是针灸及推拿的理论基础。中医临床治病明辨病变之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传变,以及中药方剂的归经理论等,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灵枢·经别》称:“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宋代窦材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扁鹊心书》)。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是宏观的、整体的,从检查人体外在经络的表现而定向诊知内在脏腑的变化。人体各局部的望诊均与经络有关,望面及皮肤属于皮部望诊,望五官七窍及舌象内容要分经定虚实。问诊中无论问始病(既往史)、胎病(家族史)还是问方病(现病史)都要分经而问。各种疾病表现皆要问清发病部位属于何经。切诊是获取病变客观指征的方法,脉诊则是切循“经中之动脉”,即切经脉搏动于体表的部位,如寸口(桡动脉于腕后搏动处)脉为手太阴肺经,趺阳(足背动脉搏动处)脉为足阳明胃经。这些脉搏动的脉象则属于经络之“浮沉”。对于针灸、按摩医生来讲,还要切头面、切俞募(胸腹部募穴及腰背部俞穴)及切四末(四肢末端肘膝以下各经特定穴为主),既是诊断方法,又是选取治疗有效穴位的方法。《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中医学的各科治疗皆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准确拟定治疗法则后,用药物治疗的各科医生需选择归经药物组成配方;用经穴治疗的针灸、按摩科医生则要循经取穴组成配方,并要按照经络的逆顺、虚实选择相应的补泻手法。气功与养生学更离不开经络理论的指导。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最早记载经络学说的专著当推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脉》篇。根据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的考证,该篇大约抄录于秦汉之际,分作两卷,记载了古代十一条经脉的命名、循行分布、病候及灸治等内容,由于命名的不同,整理小组将两卷暂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后载于《
经络之气,指人体内经络系统的功能活动源于先天父母所赋予的元气,以及后天饮纳水谷所化生的谷气。针灸治则的拟订及施术手法的选择,都离不开经气理论的指导。《灵枢·本脏》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因为气候条件随时间的推移有着周期性的四季变化规律,所以经络在运行气血的过程中也相应地有着周期性的盛衰变化规律,表现在经气所发的腧穴上则有周期性的开阖规律,此即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依据。针刺治疗中的“得气”就是在腧穴部位得到经气,“气至而有效”。同时要把所得经气导引到患病的部位,即“气至病所”,才能起到调整虚实的作用。针灸即通过各种补泻手法调动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卫气),从而使由于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导致的疾患得以治愈。
关于经络的现代研究主要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不同角度探索经络的特性与实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研究者一直从事经络的形态学研究、经络的生理学研究、经络的生物学研究、经络的胚胎发生学研究、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研究、经络的循经感传研究等,通过人体和多种动物实验,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和资料,并从研究中派生出很多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如周围神经相关说、结缔组织相关说、特殊结构说、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论、第三平衡系统论、神经体液相关说、经络实质二重反射假说、细胞间信息传递说、蛋白液晶有序假说、经络生物全息论、场论说等,但这些学说只能部分地解释经络现象,尚无公认的定论。
扩展阅读
- 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