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 . 中国古代教育 . 中国古代书院

诂经精舍与学海堂

/Gujing Jingshe and Xuehai Tang/
条目作者杜成宪李元
条目作者杜成宪

杜成宪

李元

李元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6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6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古代书院,均为清阮元所创办。

英文名称
Gujing Jingshe and Xuehai Tang
所属学科
教育学

诂经精舍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清嘉庆二年(1797),阮元为浙江学政时于孤山构屋聚士,编纂《经籍纂诂》。不久后,升任浙江巡抚,于嘉庆五年将其辟为书院,名诂经精舍。阮元自谓:“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也。”精舍崇汉学,轻理学;祀许慎郑玄,不祀二程、朱熹。精舍有楹帖:“公羊传经,司马著史;白虎德论,雕龙文心。”以穷经致用、实事求是为宗旨,在乎研求经义,不在乎明心见性之空谈,月露风云之浮藻,并不以习八股、应科举为务。专肄经史小学、辞赋,旁及及天文、地理、算法、兵刑、漕河等经济之学,间涉西学。设掌教(亦称主讲),下设监院(亦称学长)。阮元及王昶、孙星衍、俞樾等先后为主讲。学生遴选自浙江各郡诸生中经学修明、通于一艺者,无定额,有饩廪,修业年限不定。教学以生徒自学研讨为主,师长讲学指导为辅,注重在学术研究中增长学识,增进学习、研究能力,开一时风气。每月课试,不用扃试糊名之法,主讲出题后,任生徒搜讨书传条对,以观其学识。阮元还组织生徒参加《十三经注疏》校勘,编写校勘记。又选生徒课艺尤佳者,刊刻《诂经精舍文集》8集2000余篇。清末著名学者朱一新、黄以周、章炳麟、崔适、戴望等都曾在此肄业。其后设立的广州学海堂、江阴南菁书院等,均仿精舍办学先例而建。光绪三十年(1904),精舍停办。

学海堂在广东广州城粤秀山。清道光四年(1824),两广总督阮元为课试广东全省举、贡、生、监经解诗赋,创建于粤秀山。取何休“学无不通,进退忠直,聿有学海”之意为之名。专勉实学,不课制艺,以考据训诂方法治经史,并及小学、天文、地理、算学等科。提倡“无征不信”之学风,为倡行汉学之代表性学府,清代广东朴学风气自此而盛。据诂经精舍遗规,阮元订立《学海堂章程》。不设山长,实行学长制,选举学长8人,同理书院课事,各尽所长,协力启导,以拟题、评卷为要务。教学重视学生个人的志趣和特长。设专课肄业生,于《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选》《杜诗》《韩昌黎集》《朱子大全》诸书中,各因资性所近,自选一书肄习,择师而从。重在自己研习,颁发课程簿,诸生逐日填写当日所研习完成功课诸项。注重考课,实行季课制。由学长出经解、文策、古今诗题,即行刊印公布,学生各自准备,限日截卷。实是开卷考试,重见识而非记诵。有佳文一卷而给膏火数月者。并将课艺优秀者刊刻成书。亦重学生参与研究。多有藏书。设有刻书局,辑清代经师注疏,刻有《学海堂经解》(《皇清经解》)、《学海堂集》等。咸丰七年(1857),英法侵略者占领广州时被毁。同治元年(1862),始行修复。光绪二十九年,改为阮太傅祠,祀阮元。所藏书籍版片移交学务处。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有别于清代大多数书院,其共同的宗旨是崇尚汉学,注重考课而不重制艺。培养了一批经史考据人才,与乾嘉汉学的兴盛互为因果。

  •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 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集成.上海:中西书局,201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