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伯尔尼州一基督教牧师家庭,卒于诺因堡。曾在苏黎世、伯尔尼等地攻读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大学毕业后,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和戏剧编辑。1946年迁居巴塞尔,同年完成第一部剧作《立此存照》,从此专事写作。1949年《罗慕洛大帝》首演成功,开始崭露头角。1956年《老妇还乡》上演后,开始获得国际声誉。1962年的《物理学家》进一步奠定了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此后,他将早期的某些作品(包括广播剧)按悲喜剧的原则加以修改或重写。20世纪60年代中期,迪伦马特创作的《流星》,被认为是他创作的新起点。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改写了W.莎士比亚的《约翰王》、J.A.斯特林堡的《死魂舞》以及J.W.von歌德的《浮士德》等。60年代中期以后,迪伦马特的创作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虽几经努力,仍没有获得多大的成功。
迪伦马特还写有《戏剧问题》《论席勒》《喜剧解》《与比奈特的谈话》等阐述他独到见解的多种评论著作。1980年出版了他的作品集29卷,已被译成40余种语言。
《罗慕洛大帝》是他的成名作。该剧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但情节是虚构的,所以作者加了个副标题:“非历史的四幕历史喜剧”。《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1952)被认为是迪伦马特的第三部名剧,并被搬上银幕。剧中女主人公安娜塔茜娅是个“既美丽又有罪”的女人。三个不同信仰的男人都想得到她、挽救她,但都宣告失败,不是逃往南美洲就是与女主角同归于尽。《天使来到巴比伦》中的现实图景与童话的想象交织,是一出浪漫主义佳作。1956年创作的《老妇还乡》堪称其悲喜剧的代表作。《物理学家》(1962)表现了科学与人类命运的关系问题,是一部哲理剧。
迪伦马特除了以喜剧形式反映悲剧性社会问题之外,还喜欢用“犯罪小说”的形式反映现实社会问题。他认为,描写犯罪问题是研究现代社会唯一有效的方法,因为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罪恶,作者可以通过犯罪问题的描写探索犯罪的生理、心理原因和社会根源。《法官和他的刽子手》(1952)是他的第一部犯罪小说,揭示了资产阶级法律的破产。中篇小说《抛锚》(1956)通过一次游戏探索了犯罪和道德问题,在题材处理和人物心理分析上,构思巧妙;对社会的冷酷无情和堕落的揭露,有一定深度。《诺言》(1958)是他的犯罪小说的代表作,副标题为“以犯罪小说形式写的安魂曲”。它通过主人公破案不成而身败名裂的结局,反映了主持正义者反被看成怪异的令人震惊的社会现象。
不可知论和历史循环论构成迪伦马特艺术观的哲学基础。他认为艺术包括戏剧不能反映世界,只能“表演世界”或“呈示一个世界的图像”。他否认戏剧的教育作用,强调实践是理论的前提,但仍然重视前人的理论,如“三一律”。迪伦马特反对创作必须遵循某种统一的风格或模式,追求“多彩的戏剧”;反对把任何古代和同时代的名家当作无条件效法的对象,倾向于那些具有喜剧色彩和社会讽刺色彩的作家。他认为悲剧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只有喜剧才适合于我们”。这种“喜剧”情节是滑稽的,人物则是悲剧性的,是一种类似“黑色幽默”的悲喜剧,而怪诞便是其重要特征。
迪伦马特的作品都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戏剧冲突、严谨的戏剧结构和生动幽默的语言。他善于运用丰富奇妙的想象、尖刻俏皮的讥讽和富有智慧的哲理,造成一种气氛和情势,使一些显然不合理的事情完全在情理之中。迪伦马特的主要戏剧作品虽然常常采用时代的或世界性的题材和主题,但艺术上却有民间性和通俗性。